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东北军着名爱国将领于学忠 > 第260章 袍哥的橄榄枝

第260章 袍哥的橄榄枝(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嘉陵江的晨雾像揉碎的棉絮,黏在1942年深秋的重庆码头。于学忠的皮鞋刚踏上青石板台阶,就听见身后货箱后传来火柴划燃的细响——太刻意了,这声响在潮湿空气里清晰得像是挑衅。

"总座,七点钟方向。"副官李振唐压低的声音混在挑夫号子里。他左手提着公文包,右手早已摸进西装内袋。远处趸船上,两个戴鸭舌帽的汉子正假装清点货箱,其中一人嘴角的烟头在雾中明灭。

于学忠解开呢子大衣最上面的铜扣。江风裹着煤烟味灌进来,吹散了些许宿醉的昏沉。昨夜军事参议院那顿接风宴上,何应钦敬酒时眼底的探究,比眼前这些蹩脚眼线更让他如芒在背。

"莫管。"他接过勤务兵递来的紫竹手杖,杖尖在石板上敲出笃笃脆响。三个穿阴丹士林布衫的学生迎面跑来,蓝布包袱里露出《大公报》的一角标题:"鲁苏战区歼敌三千"。于学忠嘴角抽了抽,这数字至少掺了五成水分。

拐过储奇门城垛时,李振唐突然拽着他闪进中药铺。橱窗里晒干的蜈蚣标本下,能看见对街茶馆二楼晃过一道反光。"不是军统的。"副官从博古架缝隙里观察,"袍哥的'溜子'(眼线),绑腿里别着攮子(短刀)。"

药铺掌柜早熟门熟路地放下帘子。于学忠摩挲着柜台上一包川芎,想起去年在沂蒙山,日军扫荡后缺药,正是川帮商人冒险运来的磺胺救活半个警卫营。那时药包上也贴着这样的黄表纸,用朱砂画着古怪符咒。

午后,军事参议院的批文还没送到珊瑚坝寓所,倒先来了个捧锦盒的访客。自称是"聚宝斋"掌柜的中年人,左耳垂缺了块肉,说话时总不自觉去摸那道疤。

"龙五爷说,将军初到山城,水土不服。"他揭开锦盒时,露出里面天青釉的葵口茶盏,"这是宋徽宗年间的汝窑,用川江活水沏蒙顶甘露最相宜。"

于学忠指尖抚过盏壁冰裂纹。去年在鲁南,他亲手用迫击炮轰塌过日军占用的宋代古塔。此刻茶盏底款"奉华"二字在灯下泛着幽光,像是某种无声的嘲讽。

"茶盏是好,可惜断了个足。"他忽然将茶盏倒扣。掌柜的瞳孔骤缩——盏底第三足确有用金漆修补的痕迹。

"断弦重续,音色更佳。"掌柜的忽然改了腔调,右手拇指内扣作抱拳状,"五爷在'听雨轩'备了'青茶',酉时三刻的水牌子(时间)。"说罢从袖中滑出张戏票,背面用蝇头小楷写着"丙戌、巽位、三响"。

勤务兵送客时,李振唐从锦盒夹层抽出张薄纸。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最近半月停靠朝天门的货轮班次,其中三艘英国怡和公司的船名旁画了红圈。"怪道能找到汝窑盏,"副官冷笑,"这些船都运过故宫南迁文物。"

于学忠望向窗外。雾散了,露出南山上一线残阳,像未擦净的血迹。他知道龙五爷——重庆袍哥"仁"字旗舵把子,掌控着从宜昌到泸州的水路码头。去年军统报告里提过,此人曾把二十挺捷克造夹在棉纱包里送往前线。

"听雨轩"的飞檐下挂着十六盏白纱灯笼,亮起来像一串惨白的月亮。于学忠刚踏进二楼雅间,就听见屏风后传来"啪"的落子声。

"将军且看这局残棋。"说话人隐在湘妃竹影里,只露出捻着黑玉棋子的手,小指留着两寸长的指甲,"我执黑,眼看要被白棋屠大龙..."

于学忠在榧木棋盘前坐下。白棋确实已将黑棋逼入绝境,但西南角尚存一口气。"五爷不妨往这里投子。"他将黑子拍在星位三三处,震得茶海里的水纹荡开。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