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政协礼堂的邀请函(1 / 2)
1951年初春的清晨,薄雾笼罩着四川乡间的青瓦小院。于学忠披着棉袍站在柿子树下,呼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凝结成霜。远处传来邮差的自行车铃声,惊飞了篱笆上的麻雀。
\"老爷,北平来的信。\"管家老周踩着露水走来,手里捧着盖着红色邮戳的牛皮纸信封。
信封上用毛笔楷书写着\"于孝侯将军亲启\",落款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委员会\"。于学忠的手指在熟悉的称谓上停留片刻,当年在鲁苏战区时,部下们都这么称呼他。
书房里的炭盆噼啪作响。他拆开信封时,一片银杏叶从信笺间滑落——这是当年在北平驻防时,他总喜欢夹在书页里的习惯。信纸上是工整的钢笔字:
\"孝侯将军勋鉴:山河再造之际,诚邀共商国是。倘蒙不弃,请于三月十五日前抵北平参会。旧时袍泽,皆盼重逢。\"
没有冗长的客套,就像战时军报般简洁。但于学忠注意到信纸左下角有个浅墨印,那是当年华北抗日联军联络时用的暗记。他忽然想起1938年在沂蒙山,那位冒着大雪送来日军布防图的年轻联络官。
午后,院门前的石板路上传来整齐的马蹄声。三个穿着褪色军装的男人在门前立正敬礼,领头的独臂汉子声音哽咽:\"报告总司令,51军特务连原连长郑大虎,带弟兄们来接您北上!\"
于学忠手中的茶盏微微一颤。他记得郑大虎是在台儿庄战役中为掩护师部转移失去的右臂,而旁边满脸伤疤的瘦高个,是当年在微山湖芦苇荡里用渔船运送伤兵的赵水生。
\"现在该叫同志了。\"郑大虎憨笑着掏出崭新的证件,\"俺们在东北民主联军当了两年教官,这次专门调来护送老长官。\"
夕阳把三个老兵的影子拉得很长。于学忠注意到他们虽然穿着粗布衣裳,但绑腿打得一丝不苟,腰间隐约露出美制柯尔特手枪的轮廓——这种战利品只有真正和日军血战过的老兵才会珍藏。
启程前夜,于学忠独自来到嘉陵江边。月光下的江水泛着银光,对岸重庆城的灯火比抗战时期稀疏了许多。十年前那个雨夜,他就是在这里接到调离鲁苏战区的命令。
\"老师长也来赏月?\"浓重的胶东口音从身后响起。于学忠不用回头就知道是原113师参谋长老马,现在北平某高校的军事理论教员。他手里提着两瓶泸州老窖,玻璃瓶上还沾着仓库的灰尘。
两人坐在礁石上喝酒,老马突然说起1942年冬天的事。当时日军悬赏十万大洋买于学忠的人头,特务连在指挥部周围埋了三百多颗地雷。\"您记得那个总爱唱梆子戏的小通讯员不?就是他把假情报塞进鬼子侦察兵尸体口袋里的。\"
江风送来远处轮船的汽笛声。于学忠望着波光粼粼的水面,想起在鲁南时牺牲的将士们大多没有墓碑。老马忽然压低声音:\"北平那边说,要建个抗战纪念馆,专门给咱们东北军留展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