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国防委员会的第一天(1 / 2)
1950年的北京,秋意渐浓。于学忠站在四合院的枣树下,手指拂过那套叠得整齐的国防委员会委员制服。藏青色的布料在晨光下泛着冷冽的光泽,肩章上没有军衔,只有一枚小小的国徽。
"总司令,车备好了。"副官李振唐轻声提醒。这位跟随他三十年的老部下,如今鬓角也已斑白。
于学忠没有立即应答。他望向东厢房墙上挂着的旧物——一把昭和十四年缴获的日军佐官刀,刀鞘上的樱花纹早已黯淡。当年在沂蒙山突围时,他用这把刀劈开过鬼子机枪阵地的铁丝网。
"振唐,"他突然开口,"你说咱们穿这身衣服,对得起台儿庄埋骨的弟兄么?"
院门外传来吉普车的引擎声。胡同里几个戴红领巾的孩子跑过,清脆的童谣飘进院子:"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国防委员会驻地原是清代亲王府。于学忠迈过朱漆门槛时,注意到影壁上新绘的工农兵浮雕,恰好覆盖了当年军阀混战时留下的弹痕。
走廊里迎面遇上几位原西北军将领,双方俱是一怔。1930年中原大战时,他们曾在陇海线炮火中对峙。如今对方布鞋上还沾着陕西黄土——那是上周参加西北剿匪指挥部会议的痕迹。
"于司令,久违了。"对方抱拳的姿势仍带着旧军队的腔调。
会议室长桌旁已坐了二十余人。于学忠的座位卡写着"特邀委员",右侧是位戴圆框眼镜的教授,正用钢笔记录着什么;左侧空位前的名牌被匆匆撤走,只留下半个钉孔。
当主持会议者展开朝鲜半岛军事地图时,于学忠的指尖无意识地在桌面上划出三道折线——那是他在鲁苏战区惯用的纵深防御战术。突然发现有人在观察自己,他收回手,端起茶杯。
"请于委员谈谈东北边防经验。"
全场目光汇聚过来。他起身时膝盖旧伤刺痛——1938年徐州会战时的子弹擦痕。
"现代战争不同往昔。"他指向鸭绿江口,"但山地作战的要点仍是控制制高点与补给线。"话到嘴边又转了个弯,"当然,如今有苏联同志支援的飞机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