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东北军着名爱国将领于学忠 > 第358章 档案室里的真相

第358章 档案室里的真相(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1953年的北京,春寒料峭。

于学忠摩挲着手中那把黄铜钥匙,金属的凉意透过指尖直达心底。这把钥匙能打开军事委员会档案室最里间的铁门,是三天前那位戴着圆框眼镜的统战部干部亲手交给他的。

\"于将军,组织上同意您查阅1937至1942年间的部分军事档案。\"干部说话时始终保持着恰到好处的微笑,\"考虑到您的历史贡献,特批允许调阅机密级文件。\"

档案室位于西城区一栋不起眼的灰色建筑内,门口没有挂牌,只有两名持枪卫兵沉默地伫立。于学忠出示证件时,注意到卫兵看到他名字时眼中闪过的讶异——这个曾经统领十万大军的名字,如今只是档案室里一个苍老的访客。

\"第三排架子,编号d-1938至d-1942。\"管理员是个脸颊凹陷的中年人,说话时眼睛始终盯着登记簿,\"阅后请原样归还,不得抄录。\"

铁架上的牛皮纸档案袋整齐如列队的士兵,每个都贴着泛黄的标签。于学忠的手指在\"d-1938-徐州\"的标签上停顿了——那是台儿庄战役的代号。他解开缠绕的棉线时,一股陈年的霉味混合着铁锈味扑面而来。

第一份文件就让于学忠的太阳穴突突跳动。这是一份1938年4月3日的绝密电文,记录着时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发给蒋介石的作战计划。但电文第三页的边角处,有一行被墨水涂抹后又重新书写的字迹:

\"于部可作诱饵,吸引日军主力至运河西岸,届时炸毁韩庄铁桥切断其退路。\"

这与于学忠记忆中的版本截然不同。当年他率领第51军在运河东岸血战七日,官方战报称是\"战略佯动成功牵制日军两个师团\"。而现在这行被涂改的字迹表明,他的部队曾被高层计划作为牺牲品。

档案袋里滑落出一张折叠的便签纸,上面是熟悉的笔迹:\"孝侯兄:韩庄铁桥已安排工兵连看守,万勿使部队西撤。宗仁。\"于学忠的手微微发抖——这分明是李宗仁的亲笔,却与正式命令完全相反。

窗外的梧桐树影在档案室地板上摇曳,恍惚间他仿佛又听见了运河畔的炮火声。那年四月,他确实接到过\"死守东岸\"的命令,却在最后时刻收到李宗仁派副官送来的口信:\"速撤过桥\"。当时他只当是战局变化,如今看来,是有人暗中推翻了那个牺牲计划。

翻到下一份文件时,于学忠的呼吸为之一窒。这是1939年鲁苏战区成立时的兵力部署图,但在山东沂水一带的防区标注旁,有人用红色铅笔写着:\"此处共军活动频繁,可借日军之手除之。\"

笔迹凌厉如刀,他一眼认出是当年军统派驻战区的钱特派员的手笔。更令人心惊的是文件背面贴着的小纸条:\"已安排伪军高树勋部配合日军'扫荡',望于部按计划'驰援不及'。\"

于学忠猛地合上文件,胸口剧烈起伏。1940年春天的那场惨败突然有了新的解释——当时他派去增援沂水游击队的两个营在半路遭遇\"意外\"伏击,导致三百余名游击队员全军覆没。战后追责时,钱特派员还信誓旦旦指证是\"于部驰援不力\"。

档案袋最底层藏着一份泛黄的《中央日报》,1940年4月15日版。二版角落里不起眼的简讯写着:\"鲁南某游击纵队违抗军令擅自行动,遭日伪合击殉国。\"于学忠的指甲在报纸上掐出半月形的痕迹——那些被污蔑为\"违抗军令\"的烈士,原来死于一场精心设计的借刀杀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