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最后的军事建议(1 / 2)
1953年初春的北京,柳絮飘飞时节。于学忠躺在东四胡同四合院的北厢房里,胸口盖着那件陪伴他二十多年的旧军毯。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青砖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总司令,药熬好了。\"老副官李振唐端着白瓷碗走进来,碗里褐色的药汁冒着热气。这位从山东战场就跟随着他的老部下,如今鬓角也已全白。
于学忠撑起身子,军毯滑落露出里面洗得发白的蓝布棉袄。他接过药碗时,李振唐注意到老人手腕上那道三寸长的伤疤——民国二十七年台儿庄战役留下的纪念。\"今天国防委员会送来两份文件...\"李振唐欲言又止。
\"拿来。\"于学忠放下药碗,浑浊的眼睛突然亮起来。他接过文件时,手指微微发抖,却在展开地图的瞬间稳如磐石。这是份关于东南沿海防御工事的规划图,密密麻麻的红蓝箭头在舟山群岛附近交错。
书桌上的老式台灯将老人佝偻的身影投在墙上,恍惚间又变成了那个站在沂蒙山军事沙盘前叱咤风云的鲁苏战区总司令。他用铅笔在嵊泗列岛位置画了个圈:\"这里要增加岸防炮,射程必须覆盖全部航道...\"
忽然一阵剧烈的咳嗽打断了他的话。李振唐急忙拍着他的背,看见手帕上沾了血丝。\"您该休息了,这些事交给年轻人...\"
\"等看完这份。\"于学忠推开手帕,从枕边摸出老花镜。镜腿用白胶布缠着,那是去年小孙女弄断的。他继续翻阅第二份文件,是关于辽东半岛民兵训练的汇报。当看到\"复州湾\"三个字时,手指突然僵住了。
窗外的槐树沙沙作响,恍惚间他听见了辽南海浪的声音。民国二十年的冬天,他带着残部从大连撤退时,最后望见的就是复州湾结冰的海面。二十二年过去,那里的礁石可还记得东北军的马蹄声?
午后,郑教授如约而至。这位军事史学者夹着牛皮纸档案袋,眼镜后的目光既热切又谨慎。\"于老,关于西安事变前后东北军的调动细节,有几个问题想请教您。\"
于学忠靠在藤椅上,望着院子里那株半枯的海棠。十二年过去,那段往事依然像未愈的伤口。\"都写在回忆录里了。\"他摩挲着茶杯,景德镇青花瓷上是\"还我河山\"四个褪色的字。
\"但档案记载,您在事变前三天秘密调遣五十一军...\"郑教授翻开笔记本,\"这与官方说法有出入。\"
茶杯在托盘上轻轻一颤。于学忠想起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那场大雪,华清池的枪声穿透寒夜,张学良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历史就像这杯茶,\"他忽然说,\"趁热喝是苦的,放凉了又涩。只有不烫不冷的时候,才能品出真味。\"
郑教授愣了片刻,默默合上笔记本。他注意到墙上那幅泛黄的合影:年轻时的于学忠站在张学良右侧,大帅府的青天白日旗在风中猎猎作响。相框右下角有道裂痕,像是被人摔过又仔细粘好的。
\"听说张将军在台湾皈依了基督教?\"郑教授换了个话题。
于学忠望向窗外。暮色中,几个戴红领巾的孩子正跑过胡同,清脆的笑声穿透了时光。\"汉卿他...从小就爱新奇玩意儿。\"话尾化作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书柜最底层锁着个铁皮匣子,里面是二十多封永远无法寄出的信,每封开头都是\"汉卿如晤\"。
傍晚时分,于允武带着新编的《现代防御作战教程》来访。这个三十岁的青年军官长得酷似父亲,连皱眉时的川字纹都一模一样。\"爹,苏联顾问强调机械化兵团突击,但我觉得山地战还是得靠...\"
\"你过来。\"于学忠突然招手,示意儿子蹲下。他枯瘦的手指划过教材上的一张照片:沂蒙山区民兵在悬崖边用绳索运送弹药。\"这才是根本!当年在山东,老乡们用门板抬伤员,妇女用发髻藏情报...\"一阵风突然吹开书页,哗啦啦翻到台儿庄战役示意图。
于允武发现父亲眼中闪过异样的光彩。老人颤抖的手指点着地图上的运河支流:\"这里,我们一个连守了三天...河水都是红的...\"话音戛然而止,他剧烈咳嗽起来,却固执地推开儿子递来的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