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东北军着名爱国将领于学忠 > 第371章 收音机里的原子弹

第371章 收音机里的原子弹(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1964年10月16日的北京,秋阳将西跨院的葡萄架染成琥珀色。七十三岁的于学忠握着德国造的园艺剪,正为那株山东带来的石榴树修剪残枝。剪刀咬合枯木的脆响里,他突然听见屋里传来收音机调频的沙沙声。

"爷爷!快听广播!"孙女小梅的声音穿透纱窗,"新疆罗布泊有大事!"

老将军的手悬在半空。自从三年前从国防委员会卸任,他习惯了这种赋闲生活——清晨打一套八段锦,上午读报写字,下午料理花草。但此刻剪刀上的反光突然刺眼起来,像当年战场上的弹道轨迹。

收音机里传来播音员激昂的声音:"今天十五时,我国在西部地区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

剪刀"当啷"掉在青砖地上。于学忠的膝盖撞翻了矮凳,他却浑然不觉。那个在台儿庄用大刀砍卷刃的右手,此刻正死死攥住葡萄架的木柱。阳光透过叶隙在他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恍若二十七年前临沂战场上飘摇的烽烟。

"乖乖..."他下意识吐出山东战场时的口头禅,喉结上下滚动。记忆如倒灌的潮水——1938年徐州会战,日军重炮将整排东北军士兵炸成血雾;1940年鲁南反扫荡,燃烧弹把李家峪烧成焦土。而现在,广播里说的是一颗相当于两万吨TNT的炸弹。

厨房传来瓷碗碎裂的声响。老伴的惊呼与广播里的欢呼声混在一起:"老头子!这...这原子弹是不是比美国扔日本的那个还厉害?"

于学忠弯腰捡剪刀时,忽然听见遥远的炮声。那是1937年冬的临沂,零下二十度的严寒里,五十一军将士的鲜血刚渗出伤口就冻成冰碴。时任第三集团军总司令的他,正举着望远镜观察日军第九师团的装甲部队。

"总司令!坂本支队突破我左翼阵地!"满脸硝烟的李振唐拖着中弹的腿爬进指挥部,"弟兄们...没子弹了..."

记忆中的自己抽出中正剑:"传令警卫连上刺刀!"话音刚落,日军九二式步兵炮的炮弹就掀翻了指挥所顶棚。弹片削断电话线时,他看见通讯兵小王被气浪抛向空中,年轻的身体像破布娃娃般散开。

"于老?于老!"真实的呼唤将幻象击碎。于学忠惊觉自己正站在石榴树下,掌心被剪刀划出殷红的口子。退休的军医处长张济民不知何时到的,正用纱布按住他流血的手。

"血压有点高。"张济民把听诊器从老人胸前移开,看了眼屋檐下的收音机,"这消息太突然,您得控制情绪。"

于学忠摆摆手,目光落在院墙上的《中国地图》。西北角那片标着"罗布泊"的荒漠,此刻在他眼中化作沸腾的火海。他突然想起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那个美国记者展示的广岛照片——钢筋如面条般扭曲,人影永远烙在台阶上。

"当年要有这个..."他摩挲着地图上山东的位置,喉头泛起苦味。1942年5月,日军对鲁苏战区发动"五一大扫荡",两万将士用血肉之躯阻挡坦克。若当时中国有这样的大杀器...

收音机切换成《歌唱祖国》的旋律。于学忠突然挺直佝偻的背,对着西北方向敬了个标准军礼。阳光将他影子拉得很长,像一柄出鞘的武士刀斜插在青砖地上。

下午三点二十分,门铃响起。于学忠透过门缝看见李振唐灰白的平头,老部下左手拎着二锅头,右手攥着本《现代军事》杂志。

"老长官!"六十五岁的退役上校嗓门仍像在战场上,"我带了特供酒!今天非得..."话音戛然而止——他看见茶几上已经摆着半瓶喝剩的茅台。

两个老人相视一笑。于学忠接过杂志,封面正是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照片。内页某篇用红笔圈出的文章标题赫然是《论核威慑下的传统军事思想变革》。

"您看第七页。"李振唐凑过来,身上还带着秋风的凛冽,"美国佬说咱们至少落后二十年,结果..."他拇指划过杂志边缘,发出嗤笑。

于学忠的阅读被老花镜打断。他摘下眼镜,用绒布擦拭镜片时,忽然问:"振唐,记得四三年打莒县吗?"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