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孙子军校毕业典礼(1 / 2)
1963年初夏的清晨,六十八岁的于学忠比往常醒得更早。窗外槐树上的知了还未开始鸣叫,他便已站在衣柜前,手指抚过那套深蓝色的中山装。衣柜最深处,一个红绸包裹的盒子被小心翼翼地取出,揭开层层包裹,露出三枚略显褪色的勋章——青天白日勋章、抗战胜利勋章和一枚没有佩戴过的红星勋章。
\"爷爷,您起这么早?\"孙女于小梅揉着眼睛站在门口,十五岁的少女穿着浅蓝色连衣裙,辫子上扎着崭新的红头绳。
于学忠将红星勋章放回盒中,轻声道:\"今天是你哥哥的大日子,得精神些。\"他对着穿衣镜挺直腰板,胸前的勋章在晨光中泛着微光。镜中的老人白发稀疏,但眉宇间仍能看出当年指挥千军万马的威严。
楼下传来吉普车的喇叭声。于学忠戴上帽子时,手指在帽檐停顿了一秒——那里本该有青天白日徽,现在换成了简单的五角星。这个细微的动作被于小梅看在眼里,少女聪明地转移话题:\"哥哥说这次毕业演习,他们连拿了战术考核第一名呢!\"
石家庄陆军军官学校的操场铺着新修的沥青,观礼台上方悬挂着\"第十期毕业典礼\"的红色横幅。于学忠作为特邀嘉宾坐在第一排,身旁是几位同样鬓发斑白的老军人。当军乐队奏响《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时,他下意识要起身敬礼,又在半途改为端正坐姿。
\"\"
主持人的声音通过扩音器传遍操场。于学忠稳步走上主席台,三百名毕业生整齐列队,绿色军装组成的方阵让他恍如回到1934年的东北讲武堂。当他的长孙于卫国出列敬礼时,年轻人棱角分明的面孔与记忆里某个牺牲在台儿庄的年轻参谋重叠在一起。
\"于卫国同志以全优成绩毕业,自愿申请赴西藏边防服役!\"
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于学忠将毕业证书交到孙子手中,触到那布满老茧的掌心时,他突然低声用只有两人能听见的声音说:\"记住,枪口永远对着外敌。\"年轻人怔了怔,郑重地点头,眼中闪着泪光。
典礼后的家属接待室里,于卫国捧着相机凑过来:\"爷爷,咱们三代军人合个影吧!\"于学忠被安排在正中,左边是穿着旧式军装的儿子于振华,右边是崭新军装的孙子,三代人的手不约而同地搭在腰间武装带上。
闪光灯亮起的刹那,于学忠想起1926年自己从保定军校毕业时,父亲托人捎来的那封家书:\"吾儿既着戎装,当以岳武穆为楷模...\"泛黄的信纸如今和许多老照片一起,锁在他书房最底层的抽屉里。
\"爷爷,您给我们讲讲长城抗战的故事吧!\"几个年轻军官围过来,有人递上崭新的笔记本。于学忠望着这些朝气蓬勃的面孔,忽然看见窗外一队正在训练的新兵走过,草绿色的军装与记忆里东北军的灰蓝色呢料大衣交错闪现。
\"那是1933年的春天...\"老人的声音低沉下来,操场上喧嚣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记忆里喜峰口呼啸的山风与炮火轰鸣。
傍晚的家庭宴会上,于学忠破例喝了三杯茅台。当儿媳担忧地要劝阻时,儿子于振华轻轻摇头——这位参加过朝鲜战争的团政委明白,父亲今天饮下的不仅是酒,更是跨越时空的复杂情怀。
\"卫国,过来。\"于学忠招手唤来孙子,从内袋掏出一支派克钢笔,金笔帽上刻着\"精忠报国\"四字。\"这是1938年徐州会战后,一位英国记者送的。现在给你带到边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