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东北军着名爱国将领于学忠 > 第282章 未公开的战时日记

第282章 未公开的战时日记(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1973年的秋雨来得比往年更早。北京西城区那座陈旧的四合院里,银杏叶已经黄了大半,被雨水打落在地上,像铺了一层碎金。

于小梅提着药袋匆匆穿过院子,雨水顺着她的塑料雨衣滴落。推开东厢房的木门,一股浓重的中药味混合着旧书籍的气息扑面而来。

\"爷爷,我回来了。\"她轻声说着,把滴水的雨衣挂在门后。

屋里光线昏暗。于学忠蜷缩在藤椅里,身上盖着一条洗得发白的军毯。听到孙女的声音,老人微微睁开眼睛,一丝光亮从浑浊的眸子里透出来。

\"小梅啊...\"他声音嘶哑,像砂纸摩擦,\"药...买到了?\"

于小梅点点头,从药袋里取出几个褐色纸包:\"王大夫说这方子能止咳,我这就去熬。\"

她转身要去厨房,却被一阵剧烈的咳嗽声拽住脚步。回头看见爷爷佝偻着身子,手帕捂在嘴上,指缝间渗出几丝暗红。

\"爷爷!\"药包掉在地上,于小梅冲到老人身边。

\"没事...老毛病了...\"于学忠摆摆手,却把手帕攥得更紧,\"你去...去熬药吧。\"

于小梅咬着嘴唇点头。她知道爷爷的倔强——这个曾经指挥千军万马的老将军,最不愿在后辈面前显露脆弱。

连续三夜,于小梅都被隔壁屋里的动静惊醒。起初她以为是爷爷咳嗽,细听却是木头摩擦地面的声响。第四天半夜,她终于忍不住披衣起身,轻轻推开爷爷的房门。

昏黄的台灯下,老人正跪在床前,吃力地从床底拖出一个黑漆檀木匣。匣子不大,却似乎很沉,老人青筋暴起的手背显示出他用了全力。

\"爷爷!\"于小梅冲过去扶住摇晃的老人。

于学忠显然吓了一跳,但很快镇定下来。他示意孙女关上门,然后慢慢坐回藤椅上,把木匣放在膝盖上,枯瘦的手指抚过匣盖上的铜锁。

\"小梅啊...\"老人咳嗽了几声,\"爷爷...有东西要给你。\"

铜锁已经锈蚀,但钥匙转动时仍发出清脆的\"咔嗒\"声。匣盖打开的瞬间,一股陈旧纸张的气味弥漫开来——那是时光的味道。

十几本泛黄的笔记本整齐地码放在匣中,最上面一本的封皮上,\"军事日志\"四个烫金大字依稀可辨,下方的日期是\"民国二十七年\"。

于小梅屏住呼吸。她认出这是爷爷的笔迹,但比现在墙上挂的那些书法作品要锋利许多,像是用刀刻在纸上一般。

\"这是...我的战时日记。\"于学忠的声音忽然变得清晰,仿佛回到了几十年前站在作战地图前下达命令的瞬间,\"从1938年到1942年,五年间断断续续记的。\"

他拿起最上面那本,手指抚过卷边的页脚:\"等我走了...你把它交给东北档案馆。现在...现在还不是时候。\"

\"爷爷!别这么说!\"于小梅眼眶发热。

老人摇摇头,突然又咳嗽起来,这次咳得更加剧烈。于小梅急忙去扶,却看见一抹鲜红从老人指缝间溢出,滴在日记本封面上,像一朵触目惊心的梅花。

\"先听我说完...\"于学忠紧紧抓住孙女的手腕,力道大得惊人,\"有几件事...你必须记住...\"

窗外的雨声忽然变大,敲打着玻璃,仿佛无数细小的手指在叩门。老人断断续续的叙述中,于小梅渐渐明白,这些发黄的纸页里,藏着的不仅是爷爷的过去,更是一段被刻意掩埋的历史。

凌晨三点,于小梅坐在书桌前,台灯的光圈笼罩着那本1938年的日记。爷爷吃过药后终于睡去,但她却毫无睡意。

翻开第一页,发黄的纸页上满是褪色的钢笔字迹。某些段落被雨水晕染,墨迹化开,像极了泪痕。还有些页边卷曲变形——那是战壕里的湿气所致。

四月八日的记载触目惊心:

\"今日伤亡统计:五十一军三〇二团仅存237人。李庄阵地失而复得四次,三营长周海清率残部与敌肉搏,最后拉响集束手榴弹...\"

字迹到这里突然变得潦草,页边有几处深褐色的污渍。于小梅想起爷爷刚才咳出的血,忽然意识到——这些污渍也是血迹。多年后法医证实了她的猜测:那是于学忠在战地医院一边输血一边记录时滴落的血。

她轻轻翻到下一页:

\"周营长遗物仅一封家书,嘱转交其妻。然其家乡已陷敌手,竟不知送往何处。夜半独坐指挥部,闻伤兵哀嚎不绝,忽忆少时读《吊古战场文》'苍苍蒸民,谁无父母',不禁泪下。身为将领,此实不该,当自省。\"

于小梅的视线模糊了。她从未见过爷爷流泪——即使在奶奶去世时,老人也只是静静站在灵堂,脊背挺得笔直。这本日记里的爷爷,与她记忆中的严厉军人判若两人。

四月十五日的记载更加令人揪心:

\"接报日军屠杀小王庄村民三百余人报复我军抵抗。百姓何罪?孩童何罪?今召开军事会议,众将皆言报复。吾力排众议:若屠杀俘虏,与日寇何异?遂下令:一、不得虐待战俘;二、村民遗体必须妥善安葬;三、...\"

这一页的右下角被烧掉了一角,像是有人试图销毁这段记录。于小梅想起历史课本上对爷爷的评价\"抗日名将\",却从未提过这些细节。

翻到五月三日的日记,一段被铅笔划掉又用力写下的文字引起了她的注意:

\"钱耀祖又来视察,见我给俘虏医伤,密报上峰称'于部对敌仁慈,恐有二心'。可笑!若虐杀俘虏能赢战争,倭寇早该绝种!\"

于小梅倒吸一口凉气。她知道钱耀祖是军统派驻五十一军的特派员,1949年去了台湾。这些文字若在当年被发现,足以给爷爷带来杀身之祸。

台灯的光晕中,那些褪色的字迹仿佛活了过来。她看见硝烟弥漫的淮河岸边,年轻的于学忠站在战壕里,鲜血从他包扎过的手臂渗出,染红了手中的笔记本...

第二本日记记录着鲁苏战区的寒冬。1939年11月17日写道:

\"肖华同志冒雪送来情报:日军明日将扫荡马牧池。是否通知百姓转移?若通知,恐暴露与八路联系;不通知,千余乡亲必遭毒手...\"

于小梅心头一跳。\"肖华同志\"这个称呼让她感到震惊——在官方记载中,爷爷率领的国民党部队与八路军虽有合作,但都是\"奉命行事\"。而日记中的口吻,分明是并肩作战的战友。

下一页被整张撕去,只留下装订线的痕迹和半句:\"今夜无眠,想起父亲曾说...\"于小梅轻轻抚过那道撕裂的痕迹,想象着爷爷当年是在怎样的心境下撕掉这页的。

翻到11月19日,一段简短的记载解开了谜团:

\"马牧池百姓提前转移,日军扑空。钱耀祖追问情报来源,以'当地保长报告'搪塞。钱冷笑不信,似有察觉。傍晚接重庆密电,措辞严厉,责问与八路往来事。\"

接下来的几页记载了于学忠如何应对上峰调查。最令人心惊的是11月25日的记录: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