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第七个灶台烧起来了(2 / 2)
停职通知来得迅速而冰冷。
但她没有争辩,也没有愤怒。
只是在人事科长宣读完文件后,轻声道:“教案和学生口述记录,我可以带走吗?”
对方迟疑片刻,点头。
第二天清晨,一辆租来的旧车驶出京城,载着她和一箱箱整理好的资料,开往西南山区。
与此同时,陆寒彻夜未眠。
康宁中心的铜锅已被小心封存带回,连同墙上的涂鸦样本、空气残留物、糖浆结晶全部送入秘密实验室。
程远带领技术团队连续攻坚三十六小时,终于从糖浆分子结构中提取出一组嵌套式音频信号——微弱、扭曲,却带着某种规律性的波动。
“不是随机噪声。”程远红着眼睛调出频谱图,“这是一种压缩编码,类似老式磁带的模拟存储方式,但载体是……味觉记忆。”
陆寒盯着屏幕,脑海中闪过无数片段:苏悦曾在某个雨夜抱着萌萌轻唱一首童谣;她亲手熬糖时哼的调子总是慢半拍;她在日记本边缘写满无人能懂的音符符号……
他猛然起身,冲进萌萌的房间。
孩子正蜷在床上睡觉,小手里还攥着一块未吃完的琥珀色糖片。
陆寒轻轻掰开他的手,取出残留的糖渣,立刻送往分析室。
与此同时,他调出过去一年监控中所有萌萌无意识哼唱的旋律,逐帧比对。
当第七段音频被还原时,系统突然发出提示音——
【匹配成功:七地灶台坐标与音阶频率完全对应】
地图亮起。
七个红点在京都圈呈环形分布,每一处都曾是“阳光福利计划”的分支站点。
而现在,它们连成一条螺旋上升的音阶曲线,最终指向一个从未标记的位置——北岭路17号,陆家老宅地窖。
那里,早在二十年前就被水泥彻底封死,官方记录写着“危房改造”。
陆寒瞳孔骤缩。
苏悦留下的不只是线索,是一把用童年旋律铸成的钥匙。
她把真相藏进歌里,把歌种进孩子的梦中,等的就是这一刻。
他立刻下令集结特勤小组,准备突袭勘察。
而在千里之外的云岭小学,苏怜蹲在一排低矮的课桌前,看着眼前这群怯生生的孩子。
这是所典型的留守儿童学校,教室斑驳,操场坑洼。
可当她问起“你们做过最甜的梦是什么”时,好几个孩子竟不约而同地举起画纸。
画上,都是一口冒着热气的锅。
锅身泛着蓝光,底下火焰幽幽,周围围着一圈小孩,手拉着手,脸上挂着笑。
“老师说吃了那个糖,就不会做噩梦了。”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低声说,“我梦见妈妈回来了。”
“我也梦过!”另一个男孩抢着说,“锅会唱歌!像妈妈以前给我唱的那样。”
苏怜的心猛地一颤。
她翻出随身携带的对比图册——正是从康宁中心拓印下来的梨花纹样。
她指着图案问:“你们见过这个花吗?”
孩子们齐刷刷摇头。
可当她换到另一张图——那口铜锅底部泛起幽蓝微光的模样——一个小男孩突然激动起来:“对!就是这个!发光的锅!”
那一刻,苏怜终于确认:苏悦构建的信息网络,并未因时间中断,反而通过梦境跨代传播。
那些被封存的记忆,正以童话的形式,在新一代儿童的潜意识中悄然复苏。
她默默收起画作,眼神渐冷。
他们想用行政手段压她低头?
可他们不知道——
有些声音,越是压制,越会在黑暗里生根发芽。
回到京北基地,陆寒正指挥团队做最后撤离准备。
第七灶台的核心数据已全部采集完毕,加密系统开始自动解包,一幅幅模糊影像正在重组:注射实验、强制喂食、脑波监测……每一段画面都令人窒息。
就在此时,一直安静坐在角落的萌萌突然动了。
他拿起一小块冷却凝固的糖片,毫不犹豫地贴在舌根,闭上眼睛,嘴唇微启,仿佛在品尝某种久违的味道。
众人屏息。
几秒后,孩子的喉间传出一声极轻的呢喃:
“妈妈说,要说给听得见的人。”
空气瞬间凝固。
下一瞬,萌萌睁开眼——不再是天真懵懂的眼神,而是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平静,像是穿越了漫长岁月的回望。
他的声音低缓、清晰,一字一句,如同刻刀划过石碑:
“他们还在
话音落下的刹那,他的身体一软,双眼翻白,径直向后倒去。
“萌萌!”陆寒箭步冲上前,一把将他抱入怀中。
心跳正常,呼吸平稳,体温也无异常。
可就在医护人员紧急接通便携式脑电仪的瞬间,屏幕上一道刺目的波峰猛然跃起——
θ波与β波剧烈交叠,神经活跃度短暂飙升至成人巅峰水平,持续整整十三秒后骤然归零。
程远死死盯着数据流,额头渗出冷汗。
“这不可能……一个五岁幼儿的大脑,怎么可能产生这种层级的认知模式?”
陆寒抱着昏睡的孩子,目光落在那口锈迹斑斑的铜锅上。
火已熄,锅尚温。
梨花纹路依旧泛着若有若无的蓝光,仿佛刚刚,真的有人透过它说了什么。
而那句话——
正是三年前,苏悦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时,在记者追问她为何要揭露福利黑幕时,留下的最后一句原话。
一字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