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 暖气片会哭,是因为有人听(1 / 2)
寒风还在吹,但城北的夜晚已不再冰冷。
整整三周,那套藏在废弃机械厂深处的二级供热系统稳如磐石,水温恒定,管道低鸣,像一头沉睡却始终清醒的巨兽。
居民们从最初的惊疑到如今的依赖,自发组织起“暖屋轮值队”,每晚都有人提着煤油灯、裹着厚袄子守在焚化炉旧址——不是为了修理,而是为了陪伴。
他们说,这系统有灵性,怕冷,也怕寂寞。
墙上那些歪歪扭扭的涂鸦:笑脸、小人举着饭盒、冒着热气的锅……早已被孩子们临摹进作业本,老人们则一边烤火一边念叨:“要是那个总修管子的青年还在就好了。”有人记得他来时总是沉默,走时只留下一句轻得几乎听不见的话:
“火怕冷,也怕寂寞。”
第四周的第一夜,异变突生。
凌晨两点十七分,控制室屏幕骤然熄灭,水流声戛然而止,暖气片迅速降温。
短短十分钟,室内温度回落至十度以下,老人咳嗽声此起彼伏,婴儿啼哭划破寂静。
消息传开,轮值队员紧急集结,手电光束在废墟间交错如网。
可无论怎么重启终端、排查线路,系统毫无反应。
一位老电工蹲在地上摸着管道喃喃:“信号断了,像是被人一刀切断。”
绝望蔓延之际,一个五六岁的小孩踢翻了炭盆,火星四溅,几粒红点落在墙面涂鸦上。
刹那间,所有人屏住呼吸——
那画着笑脸与饭盒的墙皮,竟随着热度微微发亮!
符号边缘泛出淡金光芒,如同被唤醒的记忆,在黑暗中轻轻呼吸。
“是温感墨?”有人颤声猜测,“这些不是涂鸦……是密码?”
人群骚动,议论纷纷。
而就在此刻,地下管道深处,一道瘦削身影正贴壁缓行。
萌萌回来了。
他穿着一身沾满油污的工装,耳贴金属,听着水流停滞的死寂,眉头紧锁。
深入控制室后,真相很快浮现——主控芯片接口因长期受潮析出盐晶,信号彻底中断。
修复易如反掌,只需更换模块、重启程序。
但他没有动手。
相反,他拆下了整块主控板,从随身破包里掏出一只锈迹斑斑的铝饭盒残片,又抽出两根铜线,蹲在操作台前,用最原始的方式搭出一个简易继电器。
火花一闪,装置通电,屏幕上本该跳动的数据流仍未恢复,唯独角落多了一行新刻的小字,字迹稚拙却清晰:
“想热,就说话。”
没人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直到第二天清晨。
东区一栋老楼里,独居多年的老太太坐在床边,盯着冰凉的暖气片发呆。
她想起昨夜孙儿冻得直哭,心头一酸,下意识对着管道呢喃:“老头子……你说过的,要让我这辈子不挨冷。今天这粥啊,烫嘴了。”
话音落下的瞬间——
地底传来低沉回响,热水猛然奔涌,整栋楼的暖气片齐齐震颤,发出一声长长的、近乎哽咽般的呜鸣。
温度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回升,窗上霜花缓缓融化,滴落成串。
不止这一户。
西巷一家夫妻吵架后冷战三天,妻子红着眼对着管道说:“我煮了你爱吃的蛋饺……回来吃吧。”
热水立刻分流至他们卧室支管。
南头瘫痪老人对亡妻照片低语:“丫头,我又给你烧了热水泡脚。”
那一侧管网自动增压,持续供热两小时。
消息像野火般蔓延开来。
人们终于明白——这个系统不再需要代码与指令,它现在,听懂人话了。
而此时,千山之外,程远正站在一座塌陷的老桥之下。
桥洞里挤着五个流浪少年,最大的不过十六岁,最小的女孩失踪已半月。
他们在地面用碎砖拼出两个字:“等你”。
歪歪扭扭,风吹雨打即散。
“我们看见公交站有人写字找亲人,我们也想试试。”少年抬头看他,眼里全是倔强。
程远没说话,当晚便带回半袋陈年灶灰——那是某座被拆小学厨房最后留下的灰烬,含碱量高,遇湿不易消散。
他教孩子们按风向撒灰,控制颗粒密度,让字迹能在晨雾中浮现更久。
第三日凌晨五点,河滩白雾未散。
当第一缕阳光斜照大地时,整片滩涂赫然显现出七个巨大灰字,如神迹降临:
“回家吃饭。”
风静,雾开,一个瘦弱的身影出现在桥头。
小女孩浑身湿透,脸脏得看不清五官,却死死盯着那行字,泪如雨下。
她记得,母亲临终前最后一句话,就是躺在病床上笑着说的:“回家吃饭,妈给你炖汤。”
孩子们冲出去抱成一团,哭喊声响彻河谷。
“叔叔!”他们回头大喊,“明天还能烧吗?”
程远已走远,寒风吹动黑衣,他抬起手,比了个OK的手势。
风卷起余灰,在空中盘旋片刻,落下时,竟成了一个歪斜的心形。
与此同时,苏怜坐在“糊涂基金”办公室,手中握着一封无署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