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5章 旧案重提,灭明计划(二)(2 / 2)
反对弘光政权、割据南方是一回事,公然登基称帝则是另一码事,一旦踏出这步,便成了名正言顺的叛逆,必将引来各方势力的联合围剿,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
朱由榔在殿内来回踱步,眉头紧锁,犹豫再三,最终还是摇了摇头,提笔写下回信,婉言拒绝了这份看似诱人、实则暗藏凶险的提议。
与此同时,东印度殖民地的人口难题,正让七国联军焦头烂额、束手无策。
南洋的人口本就稀疏,当地土着向来崇尚自由、不喜劳作,即便在荷兰与葡萄牙殖民者的金钱诱惑与火枪威逼下,被迫拿起工具开采矿产、驾着独木舟下海捕捞海货,可骨子里的惰性与对殖民统治的抵触,仍让生产效率大打折扣。
更关键的是,南洋几乎所有能动的青壮年,早已被各地殖民势力牢牢掌控,分配到种植园、矿场与港口,根本无多余人力可调往印度。
吕宋岛在南洋算是数一数二的人口稠密之地,可其总人口加起来,连大明广东行省的一半都不及,用来填补东印度的劳动力缺口,无异于杯水车薪;
那些散落在南太平洋诸岛上的土着部落,人口更是稀少,加起来还不足十万人,其中七万多人早已被大明强行迁到永乐大陆,定居在郑和港以南的开垦地中,剩余人口寥寥无几,根本无济于事。
联军曾抱有一丝侥幸,认为印度不会全境无人,或许北部地区仍有土着留存。
可当舰队驶入吉打苏丹国的领土,沿岸所见只有空荡的村落、蒙尘的街道与坍塌的茅屋,连半个人影、一缕炊烟都寻不见;
继续向北航行至勃固古城,依旧是一片死寂的空城,断壁残垣间唯有风吹过的呜咽声,透着令人心悸的荒芜。
这下,七国指挥官与随行的教廷使者都没了主意,往日里的傲慢与笃定荡然无存,只剩下满心焦灼与烦躁。
就在众人围着地图一筹莫展、争论不休时,一个念头如同闪电般,不约而同地在每个人脑海中冒了出来——大明。
那片东方沃土上的人口多到令人咋舌,总数竟是欧洲各国人口的一倍有余,劳力资源堪称无穷无尽。
既然南洋、印度皆无人口可用,那么从大明迁徙民众,便成了破解东印度劳动力短缺困境的唯一捷径,也是最稳妥、最高效的办法。
依据1644年秋南洋各国朝觐北大明皇帝的见闻,欧洲人很快得出了清晰判断:
那位东方帝王骨子里是好大喜功的性子,整日耽于宫闱享乐,沉迷酒色与奇珍异宝,将朝政抛诸脑后。
这般奢靡无度之下,国家军备早已疲弊不堪——
边防军疏于操练,营中兵士多是混日子的闲散之辈,连最基础的队列都站不整齐;
库房里的军械锈迹斑斑,弓箭朽坏、火炮蒙尘,多数连引信都已失效,所谓的边防形同虚设;
连用于礼炮的火器都是百年前的,陈旧的老式臼炮,使用原始火绳、火石点燃火药,可见军备不堪,简直难以理喻。
更致命的是,北大明君臣离心、朝堂失和,皇帝为了争夺所谓的“国本”,竟悍然解散了传承百年的御史台,堵死了百官言路,这般自断臂膀的行径,与自寻死路无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