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二、风云突变(1 / 2)
一二二、风云突变
裴琰凯旋回京三日后,太子正式率百官祭告太庙。
这日卯时,天未大亮,文武百官咸着朝服,齐集干清门前,按品阶而立。太子着天青色祭服,乘舆自斋宫出。舆车缓缓而行,百官步行相随,浩浩荡荡,在礼部太常寺官的引导下于辰时到达太庙。
太庙内,重檐彩殿,汉白玉台基,花石护栏,处处透着庄严威肃、皇家尊严,院中百年柏树,也是苍劲古拙。
太子在五彩琉璃门前停住脚步,回转身牵住裴琰的手,笑道:“裴卿,你立下大功,与本宫一起进祭殿吧。”
裴琰惶恐道:“臣万万不敢。”
太子却用力牵着他的手,裴琰无奈,只得稍稍退后一点,跟在他身后,随着他过五彩琉璃门,登上汉白玉石台阶,过紫金桥,再过大治门,穿过庭院,终站在了雄伟庄严、富丽堂皇的大殿前。
百官依序也过大治门,在殿外用麻石铺就的庭院中肃立。卫昭因是监军,尚捧着天子宝剑,便站在了右列的最前面。他今日着暗红色官服,神情也少了几分昔日的飞扬跋扈,多了一些难得的沉肃。
待众臣站定,钟鼓齐鸣,韶乐悠扬。礼乐奏罢,礼部太常寺官捧着玉匣过来,请太子启匣,取祝板。
太子却一动不动。这时脚步轻响,陶内侍由偏殿持拂出来,太子一笑,退后两步,躬身下跪。
裴琰瞳孔骤然收缩,卫昭也觉得有些不对劲。此时一阵劲风鼓来,将众臣的袍服吹得簌簌作响。衣袂声中,陶内侍扯直嗓子大声道:“皇上驾到!”
裴琰震惊之下身形微晃,眼角余光瞥见卫昭面上血色褪尽,他身后的裴子放猛然擡头,百官们更是满脸惊诧,不顾礼仪地擡头相望。
沉重的脚步声响起,一个着明黄色衮服的高大身影,从昏暗的偏殿中缓步迈出。
他缓步而来,面容虽消瘦了许多,但神情依然如往日般沉肃,他的眼神也依旧如往日一般锐利,冷冷地自众臣面上扫过。众臣都不禁打了个寒战,回过神来,或惊或喜或忧,各人心情复杂,纷纷磕下头去,呼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庄王与静王同时爬上汉白玉台阶,匍伏在皇帝脚前,涕泪俱下:“父皇!”
满庭玉笏相继跪下,卫昭却愣愣而立,手中的蟠龙宝剑呛然落地,他瞬即清醒,冲前两步,面上似惊似喜,哽咽而呼:“皇上!您―――”
裴琰借皇帝望向卫昭之际,与阶下的裴子放迅速交换了一个眼色,裴子放微微摇了摇头。裴琰觉一股沛然沉郁的真气隐隐而来,再擡头,只见皇帝的身边已多了一个身影,这人着灰色长袍,面目却隐于宽沿纱帽内,他身形修长,静然立于皇帝身边,却如同一座山岳,让人隐生退却之心。只是他的身形有些眼熟,裴琰心念急转,也想不起在何贷过此人。
但他也知病重不起的皇帝突然醒来,并在此出现,身边还带着这等高手,定是已暗中布置好了一切,容不得自己有半分异样。于是他马上深深磕下头去,语带低泣:“皇上,您龙体康复,臣实在喜之不胜,真是天佑我朝啊!”
皇帝向面上乍惊还喜的卫昭微笑,又回转头,弯腰将裴琰挽起,和声道:“裴卿立下不世战功,朕也得以在前天夜里苏醒,实是上苍庇佑,圣祖显灵。”
众臣这才知皇帝是前夜苏醒的,激动得纷纷磕头呼道:“上苍庇佑,圣祖显灵啊!”
卫昭缓缓退后一步,随着众臣,深深磕头。他竭力控制体内杂乱的真气,将喉头一口甜血拼命咽了回去,只是握起蟠龙宝剑的手,不由自主地剧烈颤抖。
他不敢擡头,殿前之人,带着十余年挥之不去的噩梦,夜夜纠结在他的灵魂之中。这一刻,他觉得眼前是无边无际的黑夜,再也没有一点光明,没有一丝温暖。
黑暗之中,隐约的声音传来:“请圣驾,启祝板,入殿致礼!”
黑暗之中,韶乐再起,皇帝似是打开了玉匣,取出了祝板;他似是在太常寺官的引领下步入大殿;太常寺官依礼而呼,皇帝也依礼致祭;
黑暗之中,韶乐声后,卫昭却又似听到她的笑声,眼前仿似再看到她明媚娇妍的笑容。
鲜血,自嘴角缓缓渗出,他麻木的身躯也终于恢复了知觉,他缓慢擡袖,趁磕头之时,将嘴角血迹悄然拭去。
“维承熹五年,岁次戊辰,仲冬之吉,五日丙辰,帝率诸臣伏祈圣祖得之:朕惟帝王德洽恩威,命剑鼎侯锄奸禁暴,抵抗外侮,今得上天庇佑,圣祖显灵,得以平定叛乱,逆党咸伏,桓贼尽退―――”
皇帝沉肃威严的声音在祭殿内回响,裴琰愣愣听着,手心沁出汗来。
祭文致罢,皇帝将祝帛亲自投入祭炉内。祭乐再起,殿内殿外,上至皇帝,下至众臣,向圣祖及历代谢氏帝王牌位齐齐磕头。
礼成,皇帝起身,将裴琰拉起,和蔼地笑道:“裴卿此番立下大功,要好好封赏,以彰显我朝威风,听封吧。”
裴琰连忙磕头,陶内侍展开明黄色圣旨,大声念道:“奉天承运,皇帝敕曰:今有剑鼎侯裴琰,智勇皆具,忠孝无双。其临危受命,平定逆乱,守疆护土,功在社稷,辉映千秋,特加封裴琰为忠孝王,赐九珠王冠,准宫中带剑行走,并赐食邑五千户。长风骑一应功臣,皆在原军阶上擢升三级。一应阵亡英烈,忠节当旌,特命在全国各州郡为忠孝王及有功将士建长生祠,为阵亡英烈立忠烈碑,四时祭扫,并重恤阵亡将士家属。钦此!”
陶内侍的声音尖细而悠长,殿内殿外,数百人听得清清楚楚。冬日的风,刮过殿前,裴琰按捺不住内心的惊惧,只得深深磕下头去,沉声道:“臣裴琰叩谢圣恩,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臣这才从震惊中反应过来,自华朝开朝至今,除了岳藩因特殊的地理和历史原因得以封王,其余能够得封王号的,只有谢氏皇族子孙。自从二十多年前的“逆王之乱”后,皇帝更是一力削藩,仅保留了庆德王一个封王,象裴琰这样,年方二十四岁,便异姓封王,实是开华朝之先河,令人瞠目结舌。
皇帝再度将裴琰挽起,轻拍着他的手,和声道:“裴卿凯旋归来,朕心甚悦,这病也好得极快,朕还要再在宫中赐宴,以嘉奖卿之功勋,与众臣同乐。”
他握着裴琰的手,步出大殿,走下汉白玉石阶,又笑着握上卫昭的左腕,看着卫昭的目光带上几分宠溺:“三郎也辛苦了,朕另有恩旨。”
卫昭冲皇帝一笑,笑容透着无比喜悦,他右手一翻,将蟠龙宝剑奉于皇帝面前,修眉微挑,带着几分邀功的得意:“臣幸未辱命。”
皇帝呵呵笑着松开他的手腕,接过宝剑,递给后面的太子,又握住卫昭的手,带着裴琰与卫昭,走向大治门。
戴着纱帽的灰袍人,脚步沉缓,跟在三人身后。庄王、静王无意中互望一眼,俱发现对方眼中闪过惊悚之意。
这日,弘泰殿中仍旧摆下大宴,庆祝皇帝龙体康复,并再贺裴琰军功卓著,得封忠孝王。席间,皇帝又颁下旨来,赏赐裴琰黄金八千两,寒绢五百匹,珍珠五十斗,并赐宫女十二名。长风骑将士也按册论功行赏,兵部将另有恩旨,颁往河西、成郡等地。至于数月前押解进京的“伪肃帝”及薄云山家人,一律斩首,并诛九族。
弘泰殿内,一片祝颂之声,皇帝坐于龙椅中,笑容满面,望着众臣向裴琰敬酒,再看向一边的卫昭,招了招手。
卫昭笑着走近,皇帝身边的灰袍人突然伸手,扣住了他的右腕。卫昭仍然笑着,并不挣脱。过得片刻,灰袍人松手,在皇帝耳边说了几句话。
皇帝面上渐涌忧色,向卫昭道:“看来是‘冰魄丹’确实有问题,所幸你所服‘火丹’较少,又年轻底子好,尚未发作,但是不是这段时间时有吐血?”
卫昭苦笑:“皇上英明。”
见众臣仍在围着裴琰敬酒,殿内一片喧哗,皇帝轻声叹道:“是朕连累了你,不该让你服‘冰魄丸’,明天起,你早晚到延晖殿来,我让这位大师帮你运气治疗。”
卫昭斜睨了灰袍人一眼,也不说话。皇帝呵呵一笑,拍了拍他的手:“朕刚好,有些乏了,你们自己寻乐子去吧,只别闹得太疯了。”
皇帝起身,众臣忙跪送圣驾离殿,裴琰仰头间,望着那灰袍人的身影,忽然面色一变,终于想起这人在何贷过。
裴琰急着脱身,一众大臣却仍在纠缠。卫昭趁众人不注意,悄悄退出了弘泰殿。他在大殿门口立了片刻,望向晴冷的天空,天空中,只有几团极淡的云,有一团起伏连绵,象极了月落的山峦,还有一线微云,微微勾起,好似她娇嗔时微翘的嘴角。
他默默地看着,待双足不再颤栗,才转身走向延晖殿。
皇帝刚躺下,见他进来,语带责备:“怎么又来了?”灰袍人过来将皇帝扶起,卫昭却将他一推,坐于皇帝身边,取过锦枕,垫于皇帝腰后。
皇帝面色有些苍白,话语也透着虚弱:“朕是真的乏了,你明天再来吧。”
卫昭良久无语,皇帝侧头看了看他,见他双眼渐红,忍不住呵呵一笑,道:“你十三岁以后,可再未哭过。”
卫昭转过脸去,半晌方低声道:“三郎以为,再也―――”
皇帝叹道:“朕知道你的心,朕纵是舍得这万里江山,也舍不得你。”不待卫昭作答,他闭上双眸,轻声道:“朕真的乏了,你明天再来吧,朕还有话要问你。”
卫昭跪下,磕头道:“是,臣告退。”
待卫昭退出延晖殿,脚步声远去,皇帝咳嗽数声,灰袍人过来按上他的后背,他方顺过气来,道:“叶楼主,你看他―――”
“确有走火入魔征兆,与皇上病症差不离,不过症候就轻些,想是卫大人年轻,暂未发作。”
皇帝慢慢躺下,合上双眸,良久,方淡声道:“这孩子―――”叶楼主等了一阵,见皇帝不再说话,听呼吸声是已经睡去,便轻轻替他将锦被盖好,悄无声息地走出内阁。
太子立于外殿,轻声相询:“父皇睡了?”
叶楼主走到殿外,太子跟出,叶楼主压低声音道:“皇上今天是撑着才没倒下,他这次病得太重,虽好不容易醒来了,也大伤本元,太子得及早准备。”
太子眉头紧皱,凝望着延晖殿的深红色雕花窗棂,终只说了一句:“一切劳烦叶楼主了。”
“臣自当尽力。”叶楼主深深躬下腰去。
番外、这年初见(一)
华朝延载四年,四月二十七日,河西府。
这年距承熹五年的华桓之战已过去了整整二十年。时光荏苒,华朝皇帝在这二十年里都已换了三位。除了当年在河西一役中痛失亲人的人们,河西府的百姓们,也渐渐淡忘了那场令全城蒙难、死伤数万人的河西血战。
但这一日清晨,大街上疾驰的马蹄声惊醒了许多人,他们纷纷披衣起床。不多时,城中便传开了消息:忠孝王府的小王爷裴洵,来到了河西,要在野狼谷,代忠孝王爷向当年死难将士和百姓致祭。
二十年前,成帝死于庄王及卫昭谋逆,明帝登基。十二年后,明帝病逝,明帝年仅九岁的幼子宪帝登基,不过三年,死于天花。
明帝再无子,静王被贬为海诚侯后也抑郁而亡,遗下二子一女。经董太后和内阁商议,只得迎了静王秦妃所生幼子谢衍即帝位,是为当今安帝。
安帝初登基时,年仅七岁,奉明帝董皇后为孝仁皇太后,奉生母秦氏为懿仁皇太后。其时内阁首辅董大学士已年迈,安帝又年幼,两宫太后只得命忠孝王、内阁首辅裴琰为顾命首辅,全权处理一应军国大事。
裴琰殚精竭虑,辅佐幼帝,四年来兢兢业业,并临危不乱,平定了数次谋逆风波。
延载二年,肃海王姜遥、庆威侯姜远谋逆,发动宫变。裴琰率部血守皇宫,保护了安帝和两宫太后,将姜氏兄弟格杀于干清门前,除静淑公主及其所生子女免于一死,姜氏被诛九族。
延载三年,何太妃在安帝的参汤中下毒,同时,宣远侯何振文偷偷潜入皇宫,意图行刺安帝。忠孝王裴琰以身挡刃,救下幼帝一命,击毙何振文,何太妃畏罪服毒。事后追查,何氏兄妹是受玉间王及其生母谈妃指使。两宫皇太后大怒,下旨裭夺玉间王封号,玉间王被押递京城,囚于皇陵,数月后以一带白绫,自杀身亡。
经历这数次宫变谋逆,华朝宫廷风雨飘摇。所幸有国之柱石、社稷重臣忠孝王裴琰一手擎天,力挽狂澜,才使国运稳定。北面又有镇北侯宁剑瑜力守边关,令一直虎视眈眈的桓威帝始终不敢发兵南下。
为褒奖忠孝王裴琰龚,延载四年二月,安帝下旨,为裴琰加相国、总百揆,允其剑履上殿、赞拜不名,兼备九锡之命。
裴琰惶恐,坚辞不受,并欲挂印而去。安帝哭倒于弘泰殿,痛呼“相父”,百官也随之痛哭,裴琰无奈,只得拜领君命。
自此,忠孝王裴琰声望达到顶点,总揽朝政。华朝百姓,不知安帝者大有人在,但不知忠孝王裴琰者,寥寥无几。
听说忠孝王命儿子前来为二十年前的死难将士和百姓致祭,河西府百姓倾城而出。有那等上了年纪之人,回想起当年桓军屠城血战,唏嘘不已。
辰时初,野狼谷便挤满了前来致祭的人。随着百岁老者的嗟呀声,祭鼓敲响,哀乐幽幽,东面,一群少年素衣孝带,策骑而来。
当先一名少年,约十七八岁,头戴玉冠,身形秀拔,面容俊雅,神情带着几分与他年龄不太相符的严肃和庄重。他身后跟着数位十六七岁的少年,俱是英姿勃发,一时看花了河西府百姓的双眼。
见百岁老者上前,玉冠少年忙下马亲扶,道:“劳动乡亲,实乃裴洵之过!”
河西府百姓,倒有许多人曾见过这小王爷裴洵。河西、寒州、晶州三地自二十年前被赐给忠孝王为封地,裴琰曾多次巡视封地,小王爷裴洵也经常随行。
此时,未见过裴洵的,均在心中暗赞了句:不愧是忠孝王府的小王爷,风采比当年一剑擎天的剑鼎侯裴琰也差不了多少。
裴洵依礼致祭,礼罢,又代父王颁下王令:免河西三年税粮,继续寻找当年河西战役死难者遗孤,妥善安置。
众人拜送裴洵离去,裴洵却未回城,带着身后一群少年打马向南。
驰过数十里路,过镇波桥,再往西走出约半里路,有一处坟墓。
众少年面容肃穆,神情哀痛,齐齐下马参拜。裴洵看着墓碑,轻叹一声,在坟前跪下叩首,又接过侍从递上的水酒,缓缓洒下。
“安伯伯,父王今年不能前来河西。这杯酒,是您最爱的长风山庄的酒,洵儿给您磕头了。”
他身后少年也一一上前洒酒磕头,一虎头虎脑的少年说得极大声:“安伯伯,我是陈贲。来之前,父亲说了,要我多给您磕几个头,说您会保佑我将来娶一个象童家婶婶那样的大美人。”
宁思明忍不住笑出声来,又觉场合不对,咽了回去。见裴洵也是忍着笑,便伸手打了下陈贲的头顶:“臭小子,你才多大,就惦记着美人。”
陈贲怒道:“小宁子,跟你说多少遍了,不要打我的头。我老子打我从来只打屁股,可不打头的。”
童修忙过来劝和:“好了好了,别闹了,赶紧都给安伯伯磕头。回河西都还有任务。”
少年们依次在坟前叩首,又拥着裴洵上马,驰向河西渠。
到得镇波桥,裴洵想起曾听父王说过的往事,便再次下马。
他慢步踏上镇波桥,看着一带银波,看着河西渠南北的千亩良田,轻拍着桥边石栏杆,叹道:“白云苍狗,人世悠悠。二十年前,这里曾是修罗战场,今日却是沃土良田。”
宁思明也叹道:“是啊,当年父侯在这里一枪当关,王爷在这里反败为胜,驱逐桓贼。可惜我等小辈,无缘得见当年父辈们的风采!”
陈贲、许和、童修等人都听父叔们说过当年之战,皆默立一旁,遥想当年战况,神往不已。
陈贲“唉”了一声,满面遗憾之色,道:“为什么桓贼都不再打过来呢?他们若是再来,我一定―――”说着,他擎出身后双刀,银刃翻舞,宁思明等人只得皱着眉头避开去。
陈贲越舞越来劲,许和也来了兴致。他二人是从小打到大的,又都是学的刀法,而陈安和许隽二人在教儿子武艺时,也憋了那么一股子气,要在儿子身上胜过对方。十六年来,两小子倒也各有胜负。
眼见许和与陈贲战在了一起,越打越激烈,宁思明眉头微皱,接过侍从手中长枪,大喝一声,腾身而起,右手长枪如银龙怒捣,挟着他八分真气直搠入二人刀影之中。
“呛啷”声响,三人齐齐后退几步。陈贲低头见右手刀刃崩了一块,怒指宁思明:“小宁子,你又帮许和!”
许和也怒道:“谁帮谁了?明明是你技不如人!”
陈贲哪里服气,正待再操刀攻上,童修一把拉住他,道:“快看!”
众人齐齐转头,见裴洵身形挺直,负手立于桥栏前,而他的目光,正凝在前方某处。
众人都拥过来,只见前方数丈处,一名白衣人正躺在河西渠边的草地上,一顶竹帽遮住了他的面容。
这人仰面向天,双手枕于脑后,右脚则闲闲架在左膝上,有节奏地轻轻抖着,意态洒脱而疏逸。
他的头顶,撑开一把大伞,伞柄深入土中,伞帽正好遮住已有些毒辣的日头。他修隽的身形笼在伞影下,看上去有些缥缈朦胧。
陈贲正要说话,宁思明“嘘”了声。陈贲细看,这才见那白衣人身边有个小小竹架,一支青竹钓杆就架在这竹架上,另一头的鱼丝线则已投入渠中。
众人从未见过这种钓鱼法子,便都止住话语,要看这白衣人如何能躺在地上,便钓上鱼来。
水面浮标沉了数下,陈贲见那白衣人还在懒懒抖脚,正要高呼,宁思明一把将他的嘴掩住。
过了一会,浮标终于再度沉入水中。白衣人却象知道似的,擡起右脚,在小竹架上用力踩下,钓杆急速而起,“哗”声过后,一尾大鱼带起一线水花飞向伞下。白衣人仍然躺在草地上,探手抓住鱼儿,再吹了声极响亮的口哨。
“喵―――”几只黑色的大野猫从原野上飞奔而来,白衣人的声音有着说不出的慵懒和得意:“小子们,接住了!”
他将手中的大鱼向后方抛出,野猫们如闪电般纵向大鱼,不多时,大鱼便被这几只野猫瓜分干净。
野猫们吃罢,尚不甘心,都围在白衣人身边。白衣人将钓线仍旧投入水中,伸手抚了抚一只野猫的头顶:“现在没有,都去玩一玩,等会再来吧。”
他再吹声口哨,野猫们象是能听懂似的,又齐齐消失在原野上。
陈贲啧啧称奇,叫了声:“喂,小子―――”
裴洵举起右手,陈贲的话便咽了回去。白衣人却毫无反应,仍旧睡在伞下,过得一会,又依样“踩”上一尾鱼,仍旧呼来野猫将鱼分而食之。
裴洵饶有兴趣地看着,唇边渐渐露出一丝笑容。想起每年秋阳融融之时,父王都要去京城附近的红枫山钓鱼,不管钓上多少,都会将鱼又放回水中,只是若钓得多些,他会露出难得一见的笑容,与自己说话也没有平时那般威严。
可惜父王从来只用从西园挖出来的蚯蚓作为鱼饵,不许下人投下香食,每次钓得都不是太多。
若是能将这稀奇钓具送给父王,是否能令他开心一笑,是否能令他温和地对自己说上几句话呢?
裴洵右手压了压,令众少年在桥上等他,便悠悠然举步,走下镇波桥,走向那白衣人。
他故意将脚步放重,白衣人却似浑然不觉,仍旧躺在地上,并未取下头上竹帽。
裴洵微微一笑,在白衣人身边蹲下,细看那小竹架,不由轻赞了声:“真是巧夺天工!”
竹架上有个小小滑轮,钓线的一端便穿于这滑轮上,想来只要鱼儿上钩,钓线下滑,这端便会牵动滑轮,滑轮上的扇页转动,白衣人自会有所感觉,可以踩下竹架上的机关,提起钓杆,即便躺在地上、闭目不看,也可以钓上鱼来。
裴洵看了又看,对这钓架喜爱不已,向白衣人抱拳,和声道:“这位兄台―――”
不等他说完,白衣人却转了个身,背对着他,还发出了轻微的鼾声。
裴洵仍旧微笑:“兄台这钓具巧夺天工,不知出自哪位能工巧匠之手?兄台开个价吧,不管多高价钱,在下都愿将它买下来。”
白衣人鼾声更大。裴洵笑了笑,在他身边草地上坐下,叹道:“可惜这河西渠中鱼儿不够肥美,兄台若是不嫌弃,在下倒知道一处钓鱼的好地方。”
白衣人还是没有答话。裴洵转过头,见他罩在脸上的竹帽有些微倾斜,露出半边脸来,但那肌肤看上去僵硬青冷,显然戴了人皮面具。
裴洵微微一愣,白衣人似是有所感觉,将竹帽向下拉了些,遮住面容,又将右手在空中挥了挥:“怎么这么多蚊子,真是扫人兴致!”
裴洵轻撩衣摆,在白衣人身边坐下,又学着他的样子躺在草地上,双手枕于脑后,目光落在头顶的伞架上,见这伞架用的竟是难得一见的精铁,心中微惊。
他的话语仍波澜不惊,还有着几分亲和之意:“兄台真是会享受之人,在下佩服。”
白衣人伸了个懒腰,淡淡道:“若没有这只臭蚊子,我会更享受一些。”
裴洵自幼众星捧月般长大,除了对父王深存畏惧,不把其他任何人放在眼中,何曾被人这般含沙射影骂过,他又是少年心性,便有了一丝火气。
他更觉这白衣人与众不同,只怕大有来历,便动了试探的念头。瞥见浮标正沉入水中,他左脚如流星般踏出,抢在白衣人前面踩下机关。
白衣人慢了一步,还未及反应,裴洵已探手将飞来的鱼儿抓住,得意笑道:“多谢兄台!”
白衣人轻哼一声,取下竹帽,长身而起。他收好大伞,夹在腋下,又冷冷地瞥了裴洵一眼。
裴洵还躺在地上,白衣人冷冷的一眼瞥来,他心头一跳,忽觉这双眼眸竟比头顶的丽日还要耀目几分。
他正心神有些恍惚,白衣人已弯腰拾好钓杆和竹架,转身便行。裴洵急忙跃起,拦在了白衣人面前,右手搭在了他的左臂上:“且慢!”
“让开!”
裴洵笑了笑,松手抱拳:“兄台误会了,在下真的只是想购得兄台这鱼具,不知兄台―――”
“不卖。”白衣人话语冰冷。
裴洵眼睛微微眯起:“在下若是一定要买呢?”
白衣人轻笑一声,话语中傲气隐露:“就看你小子有没有这个本事!”
裴洵也是傲然一笑:“有没有这个本事,你小子试过才知道!”
白衣人擡步便行,裴洵右手于瞬间封住他前进方位。白衣人无奈,只得向后纵跃,取出腋下大伞,劲风呼呼,攻向裴洵。
裴洵不慌不忙,于伞影间从容进退。过得数招,他便知这白衣人武功远不如自己,闪躲间,在白衣人肩头捏了一把,调侃道:“兄台这招可用老了。”
白衣人忽然一笑:“小子嘴这么甜,一定很招姑娘们喜欢。”
“过奖过奖。”裴洵架住他攻来的一招,欠身而笑。
白衣人将手一扬,大伞在空中旋了个圈,裴洵伸手抓住伞柄。白衣人却忽从伞尖中抽出一根铁条似的东西,指间用力,铁条如同见风长一般,猛然弹出一长截来。
裴洵微惊,只道这是厉害的暗器,本能下仰身躲闪。白衣人却大笑一声:“小子,大爷我不陪你玩了!”
说话间,白衣人将手中铁条往河西渠中用力一戳,铁条弯成弧形,又迅速弹起。白衣人借这一弹之力,腾身飞向对岸。
裴洵看得清楚,恼怒至极。眼见白衣人就要借这铁条之力飞过对岸,他将真气运到极致,右掌在地上劲拍,激起漫天泥土,也腾向空中,后发先至,一把将白衣人拦腰抱住。
只是渠面过宽,裴洵抱住白衣人后,也无力跃回岸边,只听“哗哗”巨响,二人齐齐落入河西渠中。
二人在水中一阵翻腾,全身湿透。不等白衣人挣脱,裴洵右手迅速伸出,用力撕下他脸上的人皮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