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乱局初现(2 / 2)
然而,阿瑟将军毫未动摇,他严令克鲁格将军继续以压倒性优势持续猛攻。于是战场上出现了这样的景象:
地面是钢铁洪流般的机械化部队纵横驰骋,空中则不断有战机俯冲扫射、投掷炸弹。与此同时,日寇后勤体系已彻底崩溃,弹药、粮草、药品全部断绝,道路、桥梁、涵洞均被炸毁,再加上本地游击队员神出鬼没的丛林袭扰,曾经顽强的日寇部队如今饥寒交迫,伤亡惨重,抵抗意志正随着体力一同消逝,败局已无可挽回。
来到一月战局已见分晓。日寇“振武集团”在花旗立体化打击下彻底崩溃,残部抛下伤兵与同伴尸骸,遁入密林深处,试图依靠地形苟延残喘。
与此同时,林译与廖军长已基本肃清“建武集团”的抵抗。阿瑟将军随即下令,将这两支战绩卓着的部队调来做后续收尾工作。由本土义勇军接替工作,打扫残局,自己则集结主力部队准备与山下将军所率的“尚武军团”展开决战。
有了先前作战的经验,林译再次采取“围而不歼、困敌为主”的战术。除非侦察机或前线侦察部队传回确切敌情,否则绝不轻易进山强攻。大多数时候,部队仅以精准炮火打击已探明的日寇据点,一步步压缩其生存空间。
困守山林的鬼子处境日益凄惨。饥饿与疾病如影随形,密林间随处可见倒毙的尸骸,而药品的极度匮乏更让轻微的伤口都可能致命。
就在鬼子日渐衰弱的同时,特遣第一军与第二军却在战火中不断淬炼成长。林译用人不拘一格,他不再只看重军校履历,而是将大量实战经验丰富、指挥意识出色的基层老兵破格提拔。在他看来,真正的指挥才能,只能在战场上检验。
数万人的部队中,能人辈出,远胜死读书的毕业生。一位新晋升的连长根据经验,带人在水源地周边设伏,果然屡有斩获。
林译得知后,立即组织全军指挥官现场观摩,将此战术推广开来。另一位工兵出身的老兵,则擅长在鬼子新踩出的小径上巧妙布雷,再配合侧翼伏击,常常以极小代价重创敌军。
这些源自战场的智慧被迅速总结、推广,部队越打越顺手,逐渐形成多套针对山地战的成熟战术。
反观小鬼子,不仅饥饿难耐,连取水都胆战心惊,行军途中更要时刻提防地雷与冷枪。在缺医少药、突围无望的绝境中,“板载冲锋”成了越来越多鬼子绝望之下的选择。而对林译所部而言,此时的战斗,几乎已如同清扫战场一般从容。各部队指挥官几乎躺着刷战功。
短短一月十余天的激战,部队已斩获七千四百余日寇首级。这些战功多半是溃散奔逃的鬼子“送上门来”的。说出来令人不敢相信,往往只需机枪手扫出几梭子,便能收获一片战果。这样“送上门的战功”,几乎日日都在上演。
这让山城统帅部陷入了深深的困惑:难道同是国军战斗序列,战力差距竟如此悬殊?为何各地上报的战报一经核查,多是掺水的假数据?唯独特遣第一军、第二军的战报,有着花旗官方的白纸黑字背书,确凿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