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殿试开始(2 / 2)
他们这几日也在讨论殿试考题,其中讨论最多的乃是民生类考题。
毕竟楚皇总是反复强调“以民为本,本宁邦固”。
但他们没想到,楚皇上来就给他们扔了个吏治的王炸考题。
他们还没有入仕,楚皇便已经开始给他们敲响警钟。
楚皇淡然道:“你们可以开始答题了。”
随后贡士们也不再犹豫,纷纷坐下,开始奋笔疾书。
楚皇手中拿着一本花名册,不时抬头寻找他看中的贡士。
贡士虽然有三百,但大部分还是世家勋贵子弟。
这些人先不管才能如何,他们的政治立场基本上已经确立,所以楚皇肯定不会考虑。
就像是沈平和魏山,肯定是为他效力的。
就像是杨震,肯定是站在左相府一边的。
所以楚皇挑选的人,那都是背景干净的寒门子弟。
贡士们皆是低头奋笔疾书,没人注意到楚皇的表情变化。
“陈之砚。”
楚皇看着花名册,抬头寻找着此人。
茫茫贡士中,一名身着满是补丁的青衫的男子映入楚皇法眼。
他便是陈之砚,春闱中北方学子魁首,陇右人士,出身寒门。
楚皇之所以对他好奇,那是因为锦衣卫对他的情报中,有一段陈之砚曾经的豪言壮语引起了他的注意。
陈之砚当初在陇右面对地主欺凌时,曾说要“以学识为刃,以仕途为径,击碎这天下不公的制度。”
除此之外,陈之砚的背景也被调查的清清楚楚。
他出身陇右寒微,家徒四壁,祖辈都是农户,苛捐杂税让他自幼过得清贫。
他曾亲眼见到过父亲因为拒绝地主强占家田,而被受贿县令诬陷“抗税”惨遭鞭笞。
他曾亲眼见到村中才子因为无钱打点考官,而院试屡屡落地,最终抑郁而终。
他曾亲眼见到乡绅强抢民女,父母报官却被乡绅反咬一口而锒铛入狱。
所以陈之砚深刻体会过,“无势者任人鱼肉”的制度之痛。
不过他也是幸运的,幸得一位乡间老贡生赏识,在书中窥见“制度清明则百姓安居”的道理,便立下“入仕改法”的宏愿。
但他的科举之路也并非坦途,三次科举,两次因为没有背景被排挤。
但第三次他凭借惊艳策论打动考官,这才一路过关斩将,从院试杀到殿试,成为整个北伐的春闱魁首。
他离开家乡时曾在乡邻面前立誓,“若得入仕,必废苛税、改制度、抑权贵,让天下寒士有途可走,黎民有田可耕。”
最主要的是,陈之砚来到应天府,高中北方春闱魁首之后,面对勋贵的拉拢,能始终坚守本心,不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
这是楚皇看中陈之砚最主要的原因。
他看中的人才,必须要出身干净,必须要有血性和坚韧不拔的性格,最主要的是有一颗为国为民的心。
这些条件缺一不可,但若是能培养出来,肯定是国家栋梁之才。
陈之砚根本就没注意到楚皇的目光,依旧伏于桌案上,专心致志答题,
半个时辰后。
楚皇将手中花名册放下,开始踱步殿中,近距离观察他看中的人和他们所写的文章。
不过当他路过沈平身边时,不经意的一瞥,瞬间令他停住了脚步。
------
点点催更。
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