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奇幻 >从白蛇传开始 > 分节阅读 12

分节阅读 12(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不片刻,一管家模样的人陪着两个身着官服的中年人走进来。

两个官员,一个是县令钱义,另一个宁采臣却不认得,估计是府里的官员吧。

只是这两个官员对那管家倒是非常客气。这也让宁采臣相信了这处宅院真有可能是蔡京的。正所谓宰相门前七品官,若不然,两个官员又岂会对一下人这么客气。

他们进来,其他士子都站起身来,连连施礼道:“晚生拜见钱大人,拜见教授老大人。”

宁采臣这才知道他是府学的教授。

来的人虽然是府学教授,但是钱县令毕竟是六品文官,又是本地父母,就轻轻咳嗽一声,说了些本地文风昌盛,为自己脸上贴贴金

这种官话套话,宁采臣自然没有兴趣听,只是自顾自地吃喝。

这酒还是粮食的好。虽然不如现代的酒烈,但是入口绵长,回味无穷,很有些江南水乡的味道。

“叔舅,你怎么躲在这儿喝酒”

正品着,却不知何时这许仙竟跑了来,还来到自己身边。

“你怎么来了”

“不仅我来了,先生带着同窗们全来了,为叔舅加油助势。”

“可是你们是怎么进来的”

黄明的学堂是私学,这与县学此类公学不是一个系统的。

私学为私人所建,所以这私学的名望,全靠先生维继。

比如朱熹在家乡开馆授徒,他的名望之下,连公学都不得不退避三舍。

而黄明一久试不第的童生,自然不会有什么名望。正是公学压迫的对像。

对朝庭来说,天下有公学就够了,无须什么私学。所以从朝庭的角度,公学与私学是对立的,没有名望的私学自然是压制的对像。

而像府学选才这类盛事,一般私学是没有参加的资格的。

许仙笑道:“还是叔舅面子大,我们说是叔舅的亲友,也就进来了。”

宁采臣这才想到这许仙除了人蛇恋出名外,其本身似乎也不是一个省油的灯。

只是他这次可算不上帮忙,而是添乱来了。

宁采臣这次是来打酱油的,又不是来出风头的,哪还需要什么亲友团。反倒是越没人知道他越好。

他把许仙安排在自己身边,就近看着他。

而这时,我们的钱大县令也才提到府学选才的事。怪不得县学学官没来。来了,可就尴尬了。

这位教授再度上来补充,从古至今,这官员似乎都如此。“此次选才不考其他,只考诗、词、文各一,合格便可入府学。”

毕竟只是高度相似的朝代,不是地球历史上完全一样的朝代。在这世界,诗词可不是小道。诗词相公,诗词侍郎,这世界层出不穷,也是选才的一个标准。

卷一:我叫宁采臣第25章、诗比

更新时间:201261411:04:44本章字数:3494

台上两个文官,你补充来我补充去,简直是没完没了。从地方开辟,到地理人文,他们那是滔滔不绝。

幸好宁采臣来此只是打酱油的,花厅里烧得正旺的木炭,正好用来温酒。

酒是好酒,真正的品酒人都是饮品这粮食酒。可惜这现代社会粮食酒极少,即使是号称粮食酒的酒也多为酒精勾兑。似乎也只有高档葡萄酒仍为古法酷造。可惜价格贵得离谱,绝非一般人饮用得起的。哪像古代,你就是想找酒精勾兑的化工酒类都找不到。

剥开花生,丢进口中。宁采臣甚至在想可惜没有那豆腐干,否则这花生就豆腐干,就可以品尝到这烧鸡的味道了。

突然有仆人在管家边耳语,管家又去告知正发感慨的二人。二人立即不再言语,匆匆下台,往门外而去。

又出什么事了来了什么大人物吗

众人不解。却看到一个身着常服的人,带着三五个从人家眷从正门进来。

还没去迎,这人就进来了。二位官员立即恭身行礼。“下官拜见府尹大人。”

那人笑道:“不用多礼,本官还未上任,听说本地有文会,特来观瞻。你二人不用管我,去做你们的事吧”

原来这人竟是府尹。宁采臣细细打量于他,幽黑的面堂说是官倒不如说是老农。长长的胡子修饰得很漂亮。

他身边除了家仆,还有两个女眷。女眷以轻纱遮面,看不真切,也不知是这官的妻,还是子女。反倒旁边那丫环看上去有些眼熟。只是具体在哪儿见过,却一时间想不起来。

这府尹大人成了欢众。二位官员哪儿还敢废话,立即便宣布诗会的开始。

“先考诗。诗词一物,急切之间难有佳作,不如先出题目,也好让大家先做准备。”

听到要出题目,三百士子同时一凛,皆直起了身子。

府学教授扫视众人一眼,然后淡淡道:“昨日一场好雪,你等便以雪为题,以一个时辰为限。”

立刻,便有两个下人抬出一个偌大沙漏,放于台旁显眼处。

题目已经出来了,一众书生再没有心思吃饭,都皱眉苦思,希望能够搜刮肠道,以求得好句子来。

宁采臣却不管这些依旧酒来即干,直吃得口滑。

许仙见了,分外焦急。“叔舅,你怎么还吃”

宁采臣笑着说:“不吃做什么他们想入那府学,可我已是县学生员,这府学入与不入并无差别。”

入府学相当于入重点,可对宁采臣这个才读书没几日的现代人来说,反倒是不入重点,甚至是越普通越好。这样他才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

许仙不知道这些,只以为宁采臣是有真才实学,在哪儿读书都一样。也就不再催促,只是对见不到他的诗词有些可惜。一首正气歌下,他已成了宁采臣最忠诚的粉丝。

只这会儿功夫,下人们便将酒席收了下去,在每人面前摆上新案,上置文房四宝。笔是兔毫好笔,墨是上品松烟墨,砚台是歙砚,也是上好的佳品,但质地略逊于端砚。纸同样是上好的夹江宣纸。

单这些便颇费银子。据宁采臣所知,上世习字时,也曾求过好砚,但是最好的端砚,价格昂贵,是收藏家的珍品,哪是他一个穷学生可以染指的。就是歙砚,由于宋代豪蔡襄、苏轼的赞誉,也只能观价而退。

一时间,再没有说话,只墨锭在砚台里摩擦的声音。有无数支笔落到上好的夹江宣纸上,或快或慢,或沉重或轻灵。

有沉香在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