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86(2 / 2)
这边正说着,突然有人大声道:“圣旨到。宁氏学子采臣仙芝接旨。”
三五个锦衣缇骑,护着一太监到来。
汴京的官家有圣旨给自己。宁采臣吃惊不小,钱县令愣了一下,立即张罗着桌案香烛,一切准备好了。太监才展开圣旨念诵。
宋徵宗不愧是历史上有名的文艺皇帝。一份圣旨也能写得华丽异常。
去了一大堆的修辞。总之,这圣旨就一个意思,即宁采臣文笔非凡,诗好词好故事也好,虽有放肆之言,但真文士大风流,特赐“天下名士”称号。
这份圣旨辗转起伏,宁采臣差点就吓出个好歹来。他不是怕赵官家直接杀了他,因为有宋一朝,还没这样杀过文人。他就怕他顶了柳永的窝,成了奉旨写诗“宁三变”。
现在好了,不仅没有处罚,反而多了个名士称号。
名士一词,源于我国古代魏晋时期。魏晋多名士,他们的特点:多隐居,峨冠博带,说怪话但博学多才,形貌潇洒,偶尔也有放浪形骸的。俗语有云:从来圣贤皆寂寞,是真名士自风流。
所以这名士是极为了不得的。首先一个名士,这名望就少不了;
其次,这魏时的名士可是骂过曹操的,曹操都没有因此写名士,可见这名士的含金量。除非有人自比曹操还坏,否则今后无论宁采臣说什么都不可能以言罪人。要知道此时曹操由于没有后世毛太祖的平反,可是臭得一塌糊涂,少有人能比。
只是宁采臣不明白的是这宋徵宗爱好书画,所以知道自己的诗词可以理解,可是这通俗白话的故事本子,他也听得入耳吗又是什么人读给他听的
想不通,实在想不通。唯有的可能是故事本子的悲剧人生与他产生了共鸣。
一说艺术,文艺青年,便能想到无病shēn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一种天生我才无人识的孤苦。
真正的文艺青年是天生的悲剧者。从这点上说,无论是凤舞九天,还是新笑傲江湖,都能找到这样的人。只不知这宋徵宗是与哪个产生了共鸣。
不同的人对这“天下名士”有不同的理解。
传旨太监传完旨意,才注意到这么多人。“哎哟这么多人,使棍弄棒的,是干什么呀”
钱县令一听,乐了,立即把事情前因后果告诉了他。看这架式,是想撒手不管了。
他是精明,有了宫中太监在,这事弄好弄差了,全都与他无关。弄好了,这官场上文人们是不会与太监记功的;弄坏了,这自然是太监的错,太监做错事,难道不正常吗
传旨太监还年轻,没有这么多的心思,身子一扭:“哎哟我当是什么事呢这有什么难断的呀圣上不是在圣旨上说了吗是真名士呀自风流。几个小娘,又有什么”
这就是传旨太监的理解,皇上都说风流了,还为此下了旨。怎么难不成还想抗旨不遵不成
钱县令是没想到这圣旨还可以这样理解,可这样理解也不能说错了。除非谁拿着圣旨去找皇上,问问这风流到底是个什么意思然后再下一道旨。
先不说这样的旨意讨不讨得下来,单为这样的事,也不至于。
南山村的村民听了这样的旨意,全都傻了。那群女子却欢天喜地,山呼官家万岁。
南山村还指着这群女子生娃呢哪儿能愿意,纷纷反对。
传旨太监从怀中抽出丝巾,小指一翘:“都吵什么吵这可是圣旨。圣旨是什么,知道吗那就是金口御言。吵吵吵,你们以为这是你们自家商量事儿呢全都听仔细喽谁敢再吵,便是抗旨不遵。抗旨不遵,是要砍头的。吵吵吵,再吵,全把你们充军喽”
太监怪不讨人嫌,居然当着一群军卒的面,说要把别人充军。实在是寒人心的狠。
大宋不顾军伍久矣,就是太监也不觉得军伍有什么用。
轻轻沾擦一下嘴角的水迹,传旨太监对宁采臣说:“宁相公,大名士,快来接旨吧”
圣旨已下,还是这样的圣旨。甚至以圣旨的华丽修辞,有极大的可能是宋徵宗亲手书就的圣旨。
这可是其本人亲自书写的瘦金体,不是书法爱好者是绝对体会不出其中的心情来。
如果普通人想理解,就需要举例了。后世宋徵宗瘦金千字文元拍卖。
圣旨要比千字文高贵的多,这已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了。
在接过圣旨的瞬间,只见宁采臣浑身一震。因为从圣旨上传来了一道龙脉皇气。
赵家官人的皇气与八百里水泊梁山一对撞,宁采臣便知道他又面临选择了。
龙气在身,永远都只有一道,谁见过哪个人身上有几道龙气的更何况赵宋龙气与粱山龙气还分属敌对。。
卷四:序战第173章、名士印起求月票
更新时间:20127320:06:46本章字数:5928
分属敌对的龙气在宁采臣体〗内对峙,使得宁采臣只有两种远择。
一、帮助赵宋龙气吞噬梁山龙气;
二、帮助粱山龙气吞噬赵宋龙气。
同是以黄sè为底sè的龙气,共处一室,就有了高下之分。赵宋的龙气黄sè很深。梁山的龙气却黄中带青,就像未熟的果子。
百里蛇,千里蛟,万里的龙。
无论是从龙气,还是历史。宁采臣对梁山都没有多大的信心,再加上也许今后王伦不会死,依然是寨主,他就更加没有信心了。
下定决心舍弃粱山龙气。
念头方起,黄庭内景经又动了起来。这次不是重组,而是一口吞了粱山龙气。
吞完还没完,书页中竟浮起一方古朴印信。
印信来自头顶吸收宁采臣如官运,转化为外黄字红的印信。那印为人道之印,也称官印。与一般官印不同的是,它竟自动联结了信仰线,那全是宁采臣救助过的世人,他们或祷告,或在家为宁采臣立了生祠,奉献出他们的信仰。
官印吞噬了信仰,印上的字迹浮出“名士印”大放光华。
“吱”有来不及逃离的恶灵,直接化了灰烬。
茅山道士想不到宁采臣身上竟会有这么神奇的事发生,更是不敢出声,什么都忘了。
“名士印”送出一道信息。是官印的由来。
初,名士为名望高而不仕者。
礼记月令:“﹝季春之月﹞勉诸侯。聘名士,礼贤者。”郑玄注:“名士,不仕者。”孔颖达疏:“名士者,谓其德行贞绝,道术通明,王者不得臣,而隐居不在位者也。”汉桓宽盐铁论褒贤:“万乘之主,莫不屈体卑辞,重币请交。此所谓天下名士也。”
次,学术诗文著名之士。
吕氏春秋尊师:“由此为天下名士显人。以终其寿。”
再次,恃才放达、不拘小节。
后汉书方术传论:“汉世之所谓名士者,其风流可知矣非所能通物方,弘时务也。”
宁采臣的名士印,则是刑名之士印。史记律书:“自是以后,名士迭兴,晋用咎犯,而齐用王子。吴用孙武。申明军约,赏罚必信。
总结一句话,名士等级为:一等。国之大才,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