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05(2 / 2)
“这就是金人的作用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只要他们开战了,便必然会损耗他们的军队。有经验的老兵打光了,他们的军队也自然是不堪使用了。”
睁着眼说瞎话。宁采臣是知道历史走向的,但是不这样说,又能怎么办呢谁让这时代的人只相信这个。金人能赢白日做梦吧
鲁智深果然欣喜道:“原来还有这个办法我怎么没想到看来真是离开军队太久了。”
鲁智深本是军人,一听便知道可行。打仗便会死人,而真正的精锐一死太多,这军队的战斗力自然也就降了下来。
他是武者,自然不是文人。文人由于对武艺了解不多,只会看双方军队的人数与装备,根本就不懂一支精锐部队的战斗力,根本就不是人数可以弥补的。那种差之毫厘的生死相博的特有武者直觉,根本就不是字面上可以看出来的。
就是林冲也没有看出宁采臣办法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唯一不妥就是:“宁大人,这蕃邦求救于我国,我等不加以援手,却落井下石,拆穿他们,这过于残忍了吧”
是啊这也是华夏的特点,做什么都过于仁慈了。为了别人的命,就可以牺牲自己的命吗
然而还不能就此争辩。一旦争辩了,哪怕你不是,也要担上个“见私利而忘义”的罪名。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就是华夏特色。
为了在这世界站稳脚,就是宁采臣也学会了用大道理大义做事的法子。
只听他说:“林教头也说了大宋的军队不堪使用。可是陛下他们不知道。一旦以这样的军队与辽队做战,我国恐怕凶多吉少。到时又是一片生灵涂炭。”
宁采臣觉得自己也变了。大话欺人不说,更是连生灵都代表了起来。他会这样,就是他自己也不敢相信。明明是为了保小命主要是使节团的小命的法子,可是却不得不挂上万千生灵的幌子。
不过看林冲认真考虑,仔细比较说与不说的优劣处,即将让说服的样子,也算是个安慰了。
没办法,这时代就是这样。好人是不谈私利的。
卷一:我叫宁采臣第453章、谁在插手
更新时间:2012102718:28:28本章字数:3746
第453章、谁在插手
不谈私利,却又处处无不存在私利。
大义的名份上,宁采臣是说服了他们,却听林冲又问道:“但是这样一来,会不会耽误了陛下的大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大道理是这样,但是又有几人这样认为就是林冲这个不受此时主流待见的武官。在没有了个人私利后,首先想到的仍然是赵佶的看法。
自己的私利可以不讲,但是皇帝的必须讲。
同样是私利,只是换了个人,却可以这么正大光明。
这似乎就是什么偷换的国君与国家的概念吧
宁采臣知道,这时代的人都是这样,就是林冲在问出这样话,点出了赵佶来,但是他的真实想法却是这个国家。君就是这个国家的意志,君的事就是这个国家的事。
偷换概念下,是很难分得清君王是君王,国家是国家的。
其实这样想,就不会太难以接受了。不少后世的大公司不同样要求自己的员工向自己,向公司效命效忠吗
吃谁的饭,替谁卖命本就正常啊只是以后会变得更加隐蔽罢了。
宁采臣想了想说:“应该是不会。你想想即使咱们不这样做,陛下也会出兵。这样做了,应该是说帮了陛下的忙。唯一可虑的也只是金人可以抵抗时间的长短罢了。”
最后一句说实在是别扭。这分明是一匹强大无比的黑马,却偏偏不为人所认可。为了迎合众人的看法,而只能往差里去说。要不然弄得人家不相信你了,不陪你玩了,那才是得不偿失。
虽说历史终归会证明这一切的真实性,但是现在根本就没有那个时间啊
这边宁采臣正别扭,却听他们说:“可金人一败,我国不是危险,要单独承担辽国的压力”
宁采臣对他们说:“怎么可能会败”
“什么大人这么对金人有自信。”
“说有自信也不为过,关键是大家别忘了,官家已经打定了出兵的主意。咱们就是不这样做,官家也会出兵。到时候还是要对上辽军,而且还会是辽军的精锐所在。”
是啊又绕到了开头。军力不盛,再怎么绕也绕不开这个魔咒。
再说赵佶对辽人用兵,本身便是个正确的战略。不说别的,单是奔着国土去的这一点,就是无数国君比不上的。
华夏国君打仗更多是面子,又或是保护友邦,完全是出力不讨好。
比如隋炀帝、唐武则天,对辽东半岛的战争,便是面子居多;而明对朝鲜,则是出力不讨好。
这些自有大量评价,无须多说。
说到赵佶,是真的奔着国土去的,而不是为了名声,为了面子,是实实在在的真利。但是却偏偏就是宋军的进攻能力实在是不足。
不是没有人告诉他这点,然而不通军事的赵家人,还是习惯于比人数比装备。他们是万万不信自己打不过的。
同时宋军对外战斗的胜率,也使得他们根本就不信自己会撞上百分之三十的败率大彩。
至于分折什么主动进攻与防守不同,他们听不进,也听不懂。
宁采臣在后土世界搞了西夏人一把,使得童贯胜得是如此辉煌,历史上没有这次大胜,赵佶都搞了辽国,更何况又多了这次大胜。
赵佶也好,童贯也好,恐怕此时早自信心过盛的爆棚。听说赵佶为此还很高兴地赐马植姓赵。
他又怎么知道这大宋军实在是比辽军还要不如。军队好不好,是不是精锐,这得是打起来才知道,嘴上说得再天花乱坠,都不如战场上走上一遭。
宁采臣他们为这次出使做着准备,梁山人也没有闲着,打探踩脚,他们应该做的,全都做了。
“军师,这样做不太好吧不告诉宁大人一声。”他们做这些是瞒着宁采臣的。
吴用说:“宁大人即将出使辽国,这事告知于他,也只是令他为难罢了。”
“可是军师,咱们住在这儿,如果真就这样劫了牢,岂不是害了宁大人。”
咦以为他只是个武夫,想不到竟然还能看出这点来。
吴用上下打量着武松,没有想到武松竟然也能看到这点,不过他早有准备。只听他说:“这几日咱们的探子也打听过了,确实就像宁大人说的一样,这次出使九死一生。君视宁大人如草芥,宁大人何须再为他效忠咱们这边一得手,那边就去宁大人那儿送信,与我等同上梁山,岂不快活”
这是吴用准备好的,这些时日他可不只打探了宋江的消息。更打探了大军的调动。
前面说了,这么多军队的调动,只要是有心人都可以做到。不用调查别的,只要问一下最近军营消耗了多少粮草,以往又是多少,便够一目了然的了。
吴用是在算计宁采臣,不为别的,还是为了宋江。他知道宁采臣对宋江有所防范,但是他更加相信,只要宁采臣丢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