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王韶的舞台(2 / 2)
“文公所虑极是。故招抚必以‘诚信’为本,辅以‘实力’为后盾。关键在于‘分化’,使其不能合力,而非求其死力。
即便一部反复,我据坚城,握要道,亦可迅速镇压,不致糜烂。相较于西夏直接威胁,此乃癣疥之疾与心腹之患之别。”
枢密院副使吕公弼:问题更为具体:
“屯田、筑城,皆需得力将领与久戍之兵。将领何人可任?兵源从何而来?若从京营调拨,是否削弱京师根本?若用当地蕃兵,忠诚如何保证?”
关注具体执行层面的人才与兵力问题。
王韶答:“可用陕西缘边有经验之将,如景思立等。兵源可部分抽调沿边忠勇蕃部,部分招募当地汉儿,再以部分禁军精锐为骨干,混编而成,优给廪赐,严明纪律。初期不必动用京营根本。”
司马光:神色严峻,直言不讳:
“陛下!治国在德不在险。汉武帝通西域,虽拓地千里,然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前车之鉴不远!今内政未修,河北方定,便欲启边衅于西陲,臣恐所得不如所失,非社稷之福!”
这是根本治国理念的冲突。
吕惠卿立刻反驳:“司马公此言差矣!岂不闻‘以战止战’?西夏屡屡犯边,耗费亿万,岂非虚耗?熙河之策,正是为绝后患,一劳永逸!岂是汉武帝好大喜功可比?”
韩绛也补充:“此事关乎国势消长,乃积极防御,非穷兵黩武。”
赵顼冷静地听着这场激烈的辩论,他注意到,韩琦、文彦博、吕公弼等久经沙场的务实派,虽然问题尖锐。
但问的都是“如何做成”的可行性问题,其态度是审慎的、倾向于支持的。而司马光的反对,则基于根本的治国哲学分歧。
问对持续了近一个时辰。王韶面对诸位重臣,尤其是韩琦、文彦博这等老臣的诘问,对答如流,数据扎实,逻辑严密,充分展示了他半年调查的深厚功底和对此策的深思熟虑。
最终,韩琦缓缓捋须,看向赵顼,沉声道:
“陛下,王子纯此策,虽险,然并非妄为。其步步为营,注重招抚,兼用茶利,确是老成谋国之见,非年少气盛者所能及。老臣以为……可试之于初。”
他用了“可试”,留下了余地,但支持的态度已明。
文彦博、吕公弼亦相继微微颔首,表示附议。他们从王韶的陈述中,看到了成功的可能性大于失败的风险,更重要的是,他们看到了这是一条可能真正改善大宋恶劣地缘战略环境的出路。作为三朝老臣,他们比谁都更清楚被动挨打的痛苦。
赵顼心中了然,大局已定。他环视众人,最后将目光定格在王韶身上:
“王子纯。”
“臣在!”
“诸公之间,尔已听闻。朕命你为秦风路经略司机宜文字,全权负责招抚洮湟诸蕃事宜。依汝所奏方略,谨慎行事,步步为营。一应钱粮军需,朕会让三司、枢密院协同支应。”
“臣……万死不辞!”王韶激动地伏地领命。
会议散去,重臣们各怀心思离去。赵顼独自站在巨大的舆图前,目光久久凝视着西北那片广袤的土地。
“熙河……”他轻声低语。
这步棋,终于落下。它不仅仅是一个军事战略的开始,更标志着熙宁变法,从内部的经济、政治改革,正式向外部的战略格局拓展。它的成败,将深深影响帝国的国运,以及他赵顼的历史地位。
熙宁二年正月十六,御书房的这场问对,就此拉开了持续数年、深刻改变了北宋西部疆域的“熙河开边”的序幕。而王韶,这个今日在重臣诘问中艰难过关的年轻人,也将凭借此策,踏上他人生中最辉煌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