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灶灰落在金銮殿檐角(2 / 2)
而此刻,在紫宸殿偏阁,陈砚之正伏案疾书。
烛火摇曳,映着他紧绷的侧脸。
他写得很慢,每一字都像刀刻,落纸无声,却带着杀意。
桌案一角,压着一张未曾送出的密折草稿,上面写着:
“苏氏借赈民之名,行收买人心之实,其心叵测,其势可惧。若纵其蔓延,必成国患……”
最后一行尚未写完,笔尖悬在纸上,墨滴缓缓坠落。
窗外,一阵风穿廊而过,吹动帘幕,也吹散了方才飘落的一点灶灰。
那灰,曾来自千里之外的一口土灶,如今竟落在了金銮殿的檐角,轻轻覆盖住一道旧裂痕。
仿佛某种预兆,无声降临。
陈砚之的密折最终没有递进紫宸殿,却被一把火焚于御前。
皇帝未加责罚,只冷冷道:“朕不信鬼神,却也容不得自导自演的‘天怒’。”他将崔明远斥退,却对陈砚之所献“清患之策”默许了眼神。
当夜,北风卷雪,城外粥棚灯火未熄。
赵九斤带着人轮值守灶,铁锅咕嘟作响,米香混着柴烟在寒夜里绵延数里。
柳氏正给几个孩子添粥,忽见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踉跄走近,手里捧着一只豁口陶碗。
他不说话,只低着头往锅边靠。
“来,先喝一口。”柳氏舀了一勺递过去。
那人接过,手抖得厉害,嘴里喃喃:“谢……谢谢。”可下一瞬,他竟从袖中滑出一包白色粉末,指尖刚触到锅沿——
一只枯瘦却有力的手猛地攥住了他的腕子。
是村东头的老孙婆,七十多岁,一路靠捡柴走来的。
她盯着那包药粉,声音沙哑:“你碗底那枚铜钱,是昨儿个七皇子给的吧?他不吃独食,你倒要断万人活路?”
众人闻声聚拢。
有人掰开那乞丐的碗,果然,底部压着一枚崭新制钱,正面“天启通宝”,背面刻了个极小的“七”字——那是王府暗记,专用于赈粮派发。
毒瓶被搜了出来,藏在破棉絮里。
乞丐跪倒在地,涕泪横流:“我女儿高烧三日……他们说,只要倒进去,明日就能拿到十两银子……够买药,够活命……”
人群静了下来。
没有怒骂,也没有推搡。
雪落无声,只有锅里的粥还在冒热气。
柳氏转身盛了一碗,轻轻放在他面前:“先吃饱。”
男人愣住,抬头看她。
“饿着肚子的人,做不出好事。”她说,“但吃饱了的人,还有回头路。”
他怔了许久,终于低头啜饮,肩膀剧烈颤抖。
一碗下肚,他把毒粉交了出来,伏地痛哭。
这一幕,被暗中巡视的王府暗卫看得真切。
消息传回府中时,苏锦黎正坐在灯下翻阅各地灾情奏报抄本。
婢女推门进来,神色惊疑:“小姐,窗外……又有东西落进来了。”
她抬眸。
只见檐角积雪微动,一片灰黑之物随风卷入窗棂,轻轻落在案上——是灶灰,还带着余温。
灰中裹着一小截烧焦的布条,边缘焦脆如蝶翼,上面用炭笔写着两个歪斜到几乎辨认不清的字:
他在。
她的呼吸骤然停住。
李槐……临终前最后的话。
那个替她赴死、埋骨青阳隘的旧仆,在断气前被人缝进衣襟的遗言,竟真穿过了三百里风雪,借一场东南风,落在了这王府飞檐之下。
她缓缓起身,取来一只素面紫砂小罐,将灰烬与布条一同收入其中,置于书案正中。
烛火跳动,映在罐身釉面,光影摇曳间,竟像是浮出两个淡淡的影子:
未亡。
她凝视良久,指尖轻抚罐壁,仿佛触到了那些未曾闭眼的忠魂、未尽的誓言、以及正在暗处悄然汇聚的千家烟火。
窗外,风未止,雪亦未歇。
但她知道,有些东西,已经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