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火不烧龙椅,只煨人心(2 / 2)
陆砚匆匆步入,手中握着一份刚截获的密报。
萧澈倚在软榻上,脸色依旧苍白,眼神却锐利如刀。
“灰罐已巡讲十坊,百姓争相传换,谓之‘共燃’。”陆砚低声禀报,“禁军收碗令形同虚设,反促民间自立饭器之风。”
萧澈轻轻点头,指尖摩挲着茶盏边缘。
“他们怕的从来不是火,是火能照见什么。”他淡淡道,“现在,该有人坐不住了。”
话音未落,门外侍从忽报:“礼部陈大人求见,言有急务,须面奏殿下。”
萧澈抬眸,目光沉静如渊。
他连夜入府,叩开亲王书房。
烛火摇曳中,他俯身低语:“殿下若再不动手,民心就要烧成野火了。”
三日后,圣旨下:设“官办惠民灶”,十城门各立一灶,每日辰时施粥,宣称“粒米皆由朝廷拨付,恩自上出”。
布告贴满街巷,朱砂大字赫然写着“皇仁浩荡”。
消息传到三里坡,赵九斤正蹲在井台边啃粗饼。
他听完报信少年喘吁吁的讲述,一口啐在地上,骂道:“好个‘恩自上出’!我们饿肚子的时候,他们在哪儿?”他猛地站起,拍桌吼道:“他们想把火从我们手里抢走?行啊——那就让他们看看,谁才是点火的人!”
当夜,“锅社”骨干齐聚柳氏家中。
泥墙昏灯,众人围坐。
柳氏端出一碗凉粥,底沉淀着半粒未化的小米。
“这是昨日官灶领的。”她声音不大,“稀得照见人影。”
“我们不缺这一口。”赵九斤环视众人,“但我们缺一口气——公道气!”
最终议定:“反认领”。
明日清晨,百名农妇提桶赴官灶前,不取粥,反献食。
火是我们点的,锅是我们搭的,今日添一把料,不算施舍,算入股!
次日拂晓,东华门外官灶刚升火,忽见百余名粗布妇人排成长队而来,桶中热气腾腾。
为首柳氏上前一步,朗声道:“我家灶台连烧七日,米是自家碾的,柴是山上拾的,今日特来添一锅汤饭——不算救济,只愿共燃。”
差役慌了,喝令阻拦。
可百姓早已围拢,齐声应和:“共燃!共燃!”
有人自发接过木勺,有人搬来柴禾,片刻间,原本冷清的官灶竟被民火裹挟,成了众人手中跳动的心脏。
差役面面相觑,终不敢动手。
同一时刻,七王府内,药香压不住血腥味。
萧澈伏在榻边,指缝渗血,帕子已染红三块。
御医束手退下,唯顾春和立于帘外,冷冷道:“殿下心病在闭,非药可医。”
“何为心病?”侍从低声问。
“世人皆饿,他独困于庙堂;万民举火,他却不敢出门一步。”她收起银针,“这不是肺疾,是魂被囚了。”
话传至苏锦黎耳中,她静坐良久,忽起身命人抬来一辆旧推车——车轮吱呀作响,像是从尘封岁月里拖出的遗物。
她亲手架土灶、摆陶碗、引火折薪。
米是青阳隘寄来的旧种,水是永宁巷井中打的,火苗初起时,她望着跃动的光,心想:这才是活着的证据。
炊烟袅袅升起,顺着风漫过街巷。
邻人闻香而聚,默默围坐,无一人言语,只捧碗以待。
不知过了多久,王府内院终于传来门轴转动之声。
萧澈扶墙而出,身形摇晃如风中残烛。
他一步步挪至灶前,颤抖着手舀起第一勺粥,缓缓送入口中。
那一刻,他闭了眼。
热流顺喉而下,仿佛冻土开裂,春水初生。
他抬头望向苏锦黎,眼中雾气翻涌,嗓音沙哑却清晰:“原来……活着的味道,是这样的。”
远处宫墙之上,几名暗卫悄然摘下耳塞。
那碗声、火声、人声,再也听不进去了——因为它们已在心里烧了起来。
数日后,苏锦黎召陆砚入府。
雨初歇,庭院积水映着天光。
她未多言,只从袖中取出一本薄册,轻轻置于石桌之上。
封面无字,纸页泛黄,似经年流转。
“你该看看这个。”她说。
陆砚翻开第一页,眉心骤紧——
灶号甲一,火长姓柳;
灶号乙三,火长赵九。
排列有序,脉络分明,竟似一张无形之网,悄然铺展于京城之外、山野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