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冬日暖阳(2 / 2)
“啊?为什么?他不是刚调到好岗位吗?”马雪艳很是惊讶。
“他说……离家远,干着不舒心。”吴普同把那天吃饭时张卫平的话大致复述了一遍,包括那些协调的困难、人际的复杂以及看不到希望的迷茫。
马雪艳安静地听着,若有所思。“其实……也能理解。在哪儿都不容易。我们厂里也有干了没多久就走的大学生。”她轻轻挽住吴普同的胳膊,像是在给他力量,也像是在寻求依靠,“普同,你觉得……我们在保定,能待下去吗?”
这个问题,像一颗小石子,投入了两人之间短暂的沉默。
吴普同没有立刻回答。他看着街道两旁低矮的、蒙着尘土的店铺,看着远处厂区高耸的、喷着白雾的烟囱,感受着身边女孩传递过来的依赖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彷徨。他能待下去吗?靠着这份三班倒、薪水微薄的工作?面对着似乎一眼能看到头的流水线生涯?
“能。”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开口,声音不高,但很坚定,“至少现在,我们得待下去。刚出来,没经验,没根基,到哪儿起步都难。红星厂好歹是个正规单位,能学到东西。”他顿了顿,像是在说服马雪艳,也像是在说服自己,“而且……保定比高阳机会总归多一点,离家……也不算太远。”最后一句,他说得有些迟疑。
马雪艳把头轻轻靠在他肩膀上,虽然隔着厚厚的棉衣,但依然能感受到彼此的依靠。“嗯,我听你的。反正你在哪儿,我就在哪儿。”
这句话,让吴普同心里涌起一股巨大的责任感和暖流。他停下脚步,转过身,面对着马雪艳,很认真地说:“雪艳,等我们……等工作稳定点,手里有点积蓄了,我们就在保定安家,好不好?”
“安家?”马雪艳抬起头,眼睛里闪烁着混合着惊讶、羞涩和憧憬的光芒,“你是说……在保定买房子?”
“嗯。”吴普同重重点头,尽管他知道这个目标对于现在的他们来说,是多么的遥不可及,像天边的星辰。但他还是说了出来,仿佛说出来,就有了一个可以共同奔赴的方向。“我看报纸上,保定现在的房价,好像……好像一平米也要七八百了。”他说出这个数字时,自己心里都咯噔了一下。他一个月工资还不到一千,不吃不喝,一年也买不起几个平米。
马雪艳也显然被这个数字惊了一下,但她很快调整了表情,用力握了握吴普同的手,脸上露出鼓励的笑容:“七八百就七八百!我们一起攒钱!我省着点花,你……你少抽点烟,我们肯定能攒够首付的!”
她甚至开始规划起来:“到时候,不用太大,一个小两居就行。最好能有个小阳台,可以晒晒太阳,养几盆花……”她的眼睛亮晶晶的,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想象,那光芒暂时驱散了现实的沉重。
吴普同看着她憧憬的样子,心里既温暖又酸涩。他知道这很难,非常难。但有了这个共同的目标,眼前的艰辛似乎也变得可以忍受了。他紧紧回握住她的手,仿佛要从彼此交握的掌心里,汲取对抗现实的力量。
“好,我们一起攒钱。”他郑重地承诺,尽管这承诺在冰冷的现实面前显得如此微弱。
两人继续往前走,话题从沉重的未来规划,又回到了轻松的当下。他们去了附近的一个小公园,虽然草木凋零,湖水结着薄冰,但阳光正好,有不少和他们一样出来过节的情侣或家庭。他们找了个背风的长椅坐下,分享着马雪艳从布袋里拿出来的橘子——那是她厂里发的福利。橘子很甜,汁水充沛,在冬日的阳光下,每一瓣都像是一个小小的、金黄色的希望。
他们依偎在一起,说着悄悄话,享受着这难得的、完整的相聚时光。不再谈论工作的烦恼,不再忧虑遥远的房价,只是感受着彼此的存在,感受着这份在异乡相互依偎的温暖。
夕阳西下,天色渐晚,空气中的寒意重新凝聚起来。吴普同把马雪艳送上了返回高阳的最后一班车。车子发动,缓缓驶离,马雪艳从车窗里探出头,用力地朝他挥手,红色的围巾在暮色中格外醒目。
吴普同站在原地,一直等到车子消失在街角,才慢慢转身,朝着厂区宿舍的方向走去。暮色四合,华灯初上,保定城的夜晚即将来临。他的手里还残留着橘子的清香,心里则装满了马雪艳的笑容和那个关于“安家”的、遥远却真实的约定。
2003年真的过去了。站在2004年的门槛上,他依然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工艺员,依然要面对轰鸣的车间和微薄的薪水。但这一次,他的心里除了迷茫和压力,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牵挂和一个需要两个人共同努力去实现的、关于未来的、微弱的星光。这条路很难,但他知道,他不是一个人在走。这或许,就是这个元旦小聚,带给他的最珍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