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初露锋芒(2 / 2)
仿真结果令人振奋!新的功耗管理策略在典型业务场景下,预计可以将该模块的功耗降低百分之二十以上,完全满足系统要求!
消息传开,硬件研发部一片振奋。王工看着仿真报告,终于对徐航露出了难得的、带着赞许的笑容:“好小子!真有你的!这下可帮我们解决大问题了!”之前对徐航那些“天马行空”想法的质疑,此刻化为了实实在在的认可。
几乎在同一时期,林雪也在自己的领域迎来了证明价值的机会。
她所在的战略规划部,负责对全所重大项目的进度、风险和资源进行统筹评估。以往,这项工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项目组上报的数据和资深专家(如吴工)的经验判断,缺乏统一、量化的分析工具,不同项目之间的横向对比困难,资源配置的优化更多依赖于管理者的直觉。
林雪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她没有直接批评现有流程,而是向部门领导提议,是否可以尝试引入一套在国际大型工程项目中已得到验证的、基于多属性效用理论和风险价值模型的项目综合评估体系。
“这套体系的核心,是将项目的技术指标、进度、成本、风险等多个维度进行量化,并赋予不同的权重,形成一个统一的评估框架。”林雪在内部讨论会上向大家解释,“这样,我们不仅可以更客观地比较不同项目的优先级和资源需求迫切度,还能通过模型模拟,提前识别出潜在的瓶颈和风险叠加效应,为所领导决策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起初,一些习惯了传统工作模式的同事对此抱有疑虑,觉得这套东西太“洋派”,太复杂,可能水土不服。
“小林啊,咱们所里项目情况千差万别,用一套固定的模型能管用吗?”一位老同志委婉地提出质疑。
“模型是工具,关键是如何让它适应我们的土壤。”林雪这次没有退缩,她展示了充分的准备,“我仔细研究了我们所过去几个典型项目的关键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了初步的本地化校准。我们可以先选择一个试点项目进行应用,看看效果。”
她的坚持和充分的准备打动了部门领导。获得批准后,林雪带领一个小团队,开始了艰难的模型移植和本地化工作。她耐心地向同事们解释模型的原理和应用方法,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填报标准化数据,如何解读模型输出结果。过程中,她不断根据反馈调整模型细节,使其更贴合研究所的实际。
当第一个试点项目的综合评估报告出来时,效果出乎意料的好。报告清晰揭示了该项目在进度和某些技术风险上的潜在关联,甚至预测到了一个之前被忽略的、因多个子系统并行调试可能引发的资源冲突问题。这份基于量化分析的报告,为项目管理团队敲响了警钟,使他们得以提前调整计划,规避了可能出现的延误。
林雪的这项工作,虽然不像徐航的技术突破那样立竿见影,但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着研究所科研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水平。部门领导在季度总结会上特别表扬了林雪的创新实践,认为这为提升全所重大项目精细化管理能力探索了一条新路。之前抱有疑虑的同事,也开始主动向她请教模型的使用方法。
徐航的技术攻关和林雪的管理创新,几乎同时取得了阶段性成功。这在他们各自的工作环境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人们开始用新的眼光看待这两位“海归”博士。他们不再是那个只会引用国外文献、显得有些“不接地气”的年轻人,而是真正能够结合中国实际、解决现实问题、带来新思路和新方法的宝贵人才。吴工在一次内部技术交流后,甚至拍着徐航的肩膀,半开玩笑地说:“小徐啊,看来你这‘洋墨水’没白喝,关键时候还真能顶上去!”
这种认可,比任何言语都更让林雪和徐航感到欣慰和踏实。他们凭借扎实的知识根基、创新的思维方式和务实的行动力,终于在回国后的第一个实战考验中初露锋芒,赢得了包括像吴工这样资深本土专家在内的同事们的尊重。归国学子的价值,在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实践中,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站在这个小小的突破之上,他们眺望前方,一个更加广阔、也更具挑战性的新起点,已隐约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