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烽烟奉军:从排长到特级上将 > 第21章 铁流初铸:“利剑”出鞘

第21章 铁流初铸:“利剑”出鞘(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王铁柱试图解释:“李团长,新战术强调速度和突然性,就是要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我们不能用打步兵仗的思维来指挥装甲部队……”

“狗屁!”老李情绪激动,“我带的兵,都是好兵!不能让他们跟着铁疙瘩去送死!没有步兵巩固,坦克就是瞎子、聋子!”

这样的争论时有发生。林文澜没有强行压制,而是引导大家回顾长津湖的教训,分析美军依靠火力和机动形成的优势,让大家清醒地认识到,固守旧有模式,只会重蹈覆辙。他组织观摩苏军顾问带来的有限影像资料,展示装甲集群在开阔地带雷霆突击的震撼场面,并挑选像王大柱这样转型成功的典型进行宣传,潜移默化地扭转着众人的观念。

外患逼近:新的挑战与淬火。

就在“利剑”集群在隐秘山谷中艰难孕育之时,外部局势再度紧张。美军显然察觉到了志愿军东线力量的异常变化,虽然不清楚“利剑”的具体存在,但其针对性的新战术已开始应用。

“空中绞杀战”强度升级,美军投入更多B-29重型轰炸机和F-86佩刀战斗机,重点轰炸疑似后勤枢纽和部队集结地域,给集群的物资输送和隐蔽机动带来极大困难。

更值得警惕的是,前线侦察发现,美军部队中出现了新的战术苗头——小股坦克部队在强大空中掩护和炮火支援下,利用志愿军防线结合部,实施快速突贯的“坦克劈入战”,企图分割前沿阵地。这既是威胁,也仿佛是对“利剑”未来作战模式的一种预演。

“不能再闭门造车了。”林文澜在指挥部会议上果断决定,“‘利剑’需要一场实战检验,哪怕规模很小。要在真正的炮火中,发现问题,锤炼部队!”

一个机会很快出现。美军一个加强连,在数辆“潘兴”坦克支援下,占领了位于“利剑”训练区域侧翼、相对孤立但位置重要的“飞虎山”警戒阵地,威胁到了集群的秘密交通线。

林文澜决定,就拿这个“飞虎山”开刀!作战任务交给了刚刚完成基础编组、尚未完全形成合力的“利剑”第一突击营——一个加强坦克连(T-34/85)、一个摩托化步兵连、一个自行火炮排(SU-100)和必要的侦察、工兵分队。这是“利剑”的初次亮相,也是极其冒险的一步。

战斗在黎明时分打响。

“利剑”的炮火准备短暂而急促,SU-100自行火炮在远距离上进行了精准的直瞄射击,敲掉了美军阵地上的两个明显火力点。

紧接着,坦克连引导着步兵,发起了冲击。初上战场的坦克兵们难免紧张,步坦协同也出现了脱节。一辆T-34冲得太快,脱离了步兵掩护,被美军隐藏的反坦克火箭筒击中侧面,瘫痪在路中央。步兵则一度被美军残存机枪火力压制,未能及时跟上。

关键时刻,营长(由王铁柱兼任)通过电台强行命令坦克减速,组织步兵利用烟幕弹掩护,清除了反坦克火力点。SU-100再次发威,连续点射击毁了威胁最大的两辆“潘兴”。

王大柱驾驶的坦克,按照训练要求,不断进行短停射击,为步兵提供精准火力支援。他透过潜望镜,看到熟悉的波波沙冲锋枪手跟在坦克侧后,默契地清理着散兵坑里的残敌,一种与以往步兵冲锋截然不同的、属于钢铁洪流的节奏感和力量感,油然而生。

战斗持续了一个多小时,“飞虎山”被攻克。虽然暴露了协同不够流畅、部分人员实战心理素质有待加强等问题,但“利剑”集群展现出的突击速度、火力强度和崭新的作战模式,依然让观摩的总部人员和参战官兵自己都感到震撼。

“看到了吗?”战斗结束后,林文澜指着战场上那些燃烧的美军坦克残骸和飘扬在“飞虎山”顶的红旗,对身边那些曾心存疑虑的指挥员们说道,“这就是未来!这就是我们‘利剑’的方向!问题很多,但路子走对了!现在流的汗,暴露的问题,都是为了将来少流血!”

初试锋芒,虽有瑕疵,但寒光已现。“利剑”,这支在绝密中孕育的钢铁怪胎,终于撕开了笼罩其上的帷幕一角,向整个世界,发出了它低沉而充满力量的第一次咆哮。更广阔、更残酷的舞台,正在等待着它。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