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奇幻 >天真天意天道 > 分节阅读 162

分节阅读 162(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我们种的菜,芹菜和香菜都没出,被毕继华老婆让着买的菜籽看来不是多好的货。幸好我们原先种的丝瓜已经到了丰收的阶段。我能看得出来,每天她摘丝瓜时是幸福的神态。

我今天从网上随便搜了一些东西,感到我在网上,由于写了这部小说,其影响现在已经是想收都收不回来了。只要是和这方面相关的词,那简直是铺天盖地啊。真可怕。而且它知道把最敏感的段落挑出来。但我终究不是什么名人。我也并不羡慕名人们的生活。我觉得人的时间最可贵。现在最可贵。聪明的人,是善于利用现在的人。我们的现在是一生中最好的一段。每个人都是如此。这是最千真万确的真理。我们凡事都不要想着靠别人,而是要自己亲手去做用自己的脑子去想。因为真理不是能用言语说出来的,而是要靠领悟的。让我们牢牢的记住这些最紧要的真理吧。

这一篇是全部盲打出来的。这说明我对数字键、标点键、移动键的使用都能熟练掌握,这也是值得骄傲的。因为这几类键区离得较远,相对来说,盲打难度较大。

天意第二九六章俭

今天不大想写字。其实这几天都是这样,起初不想写,但是没有想干的,写起来之后,总会有新的发现的。

我觉得今天的发现也很重大。我家里有很多的书法导报。是我二零零六年订的。每当我有新的发现之后,我都会把这些报纸重新翻一遍,寻找和自己看法相似的观点。这时,是很爽快的事。

我觉得现代人练字的最大障碍,就是少年时学写字时对我们的不好的或曰错误的影响。那就是认为所有的汉字都是方的。因为方,所以必须横平竖直,方棱四正。现在我认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而且非常错误。汉字是圆的。既然是圆的,它的一个关键就是重心问题。我们写字时要把握一点:要让重心稳定。我还记得中国古代有个叫“马踏飞燕”的雕塑,体现的就是奇险的重心,反而更容易吸引人的眼球。那么,我们平时要学的就是这种险极而稳的写法。要学这种写法之前,最好先把欧阳询之流的状如算子的字给他扔到太平洋里去。不然你如终会觉得很别扭。不过我认为初唐时的虞世南的楷书写得不错。我今天看了一下,所有顶级的书法,在造形上有个共同点。那就是看似平凡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我觉得他们的鼻祖都是钟繇。钟繇创造了今楷。而王羲之继承了钟繇的长处,又加上了自己的创造。而后人莫不在王羲之的笼罩和影响之下。但据我观察,能得其神髓的,少之又少。我看一个朝代,也就是一个两个的,甚至没有。

为什么得其神髓那么难呢这一点古今是一样的。古人一开始学写字也是要描红的,用的字帖也常常是九成宫玄秘塔之类。久而久之,他就失去了天真。并且永远失去了。就好象,活在世上每个小孩子大都是快乐的。一个泥巴,一个牛屎泡也能让他们欢呼跳跃。但是谁见一个大人为一个泥巴和一个牛屎泡欢呼跳跃的大人们,经过学习,很多对快乐的感知变得退化和麻木。重要的是他们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认知,这种错误的认知在他们看来是合情合理天经地义,实际上不过是一种精神阉割一种目盲。这就是教化的可怕。有的人说,教育改变了人类。不错,是教育让成千上万数不胜数的天才最后成为了白痴和庸人。

据说仓颉在最初造字时,因为泄露了天机,而使天昏地暗,鬼神哭泣。那么,他造字时是没有什么条条框框的,他不用想着他的上级是否满意,因为他没有上级。他只是根据大自然的规律行事。

但是,就是这样的天机磬露的字,被我们糟踏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现在要找出一个人能写出钟繇王羲之那样的字来,难矣。因为我们头脑里的条条框框太多了。我们再也不能回到那个本来属于我们的精神家园。可惜呀,可惜。

古字中的这种特点,在书谱中是被完全继承下来了的。所以我们才说它不仅是理论上的经典,还是书法上的经典。简单地说,这种特点说是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和似欹反正。书谱中说,初学平正,后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我们不要奢求什么人书俱老了,只说这中间的一关:险绝。有几个人真正过关了。这一关过不了,就不要谈最后的平正。也就不要谈通会和人书俱老的事。不错,观许多的现代的书法,那真叫险绝之极。但那是一种造作的不合理的险绝,看着让人感到恶心、丑陋。没有力度感。没有美感。人家的险绝是越险越稳,好象在悬崖间走钢丝,当然能扣人心弦。而现代人的险,是花拳绣腿、故弄玄虚和言不由衷。

我是怎么发现这个秘密的呢因为我在按我常用的方法临帖时,感到不得劲不过瘾了。我想一定是哪方面出问题了。就是原先的眼光出了问题。我等于是戴着有色眼镜在看字,所以看出来的字,都是不合它本来的规律的,所以也就写不出好字来。

我从某个字看出了问题的所在。比如这个“未”字。为何他要把一竖写得上下都不大露头,下面的两点离得很远,并不在一个水平面上,而且一轻一重呢不对,这不合常理。但他的确是这么写的,而且很多字都象这个字似的。比如“精”字,整个竖画以及整个字形都在往右上左下的方向倾斜。但是看起来比直上直下的写法还要稳定。再比如“沼”字,右边和左边不是平行的关系,最后的口字几乎和左边的三点水成了上下结构。但是看起来很好。比如“宗”字,右边一点和中间的距离是左点和中间距离的好几倍,这右边的一点看起来几乎要从这个字里飞出去,不象是这个字的其中一画了,因为分得实大太开了。但恰恰是这一点,稳定了整个字的重心。总之这样的例子是比比皆是。

我在发现这个规律时,也恰好把所有能写的宣纸写湿了。我觉得此刻多看也能同样达到练字的效果。要多看多想,而不一定非要多写,当你没有悟到那一步时,只是机械地照葫芦画瓢,很有可能是练不出什么进步来。因为你的思想还是那样的思想。只有改变思想才能改变灵魂,只有改变灵魂才能改变字的内在本质。

我的这一发现让我很快乐。于是我找来王羲之的字以及钟繇的字来看,看其字形虽然各异,但是字的重心是惊人的相似。启功曾经对此有过深入研究。他说每个字都有一个中心。也就是重心,是这个字的最重要的一点,是精神挽结处。那么这一点到底在哪儿呢在方框或九宫格或米字格的正中心吗一般人认为是这样的。但是启功说,早年他按照这种方法临帖,写到最后常常会让字跑出界外来。据他说,每个字的精神挽结处在每个字的左上方。那个点,无论从上下左右测量,都符合黄金分割的规律。也就是说,这一点正好在字的黄金分割点上。

这一论点,被认为是启功对书法的一大发现和贡献,也奠定了他在书法界的地位。在他的论书绝句百首的最后一首写道:“用笔何如结字难,聚散纵横最相关。一从证得黄金律,顿觉全牛骨隙宽。”以此来表达他悟得真理后的喜悦之情。另张旭传在授颜真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