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63(2 / 2)
关于临帖的方法,启功说到,可以分成三步。第一步,先看。第二步,默写。第三步,对照。我今天试了一下,觉得真不愧是大师的方法,非常有效,立竿见影。对照我以前所用的方法,就是一遍遍地临,但是假如叫你默写其中的某个字,或某一段,还是不行,肯定差距很大,甚至压根连基本字形都没掌握。但是,用这种方法学字,很有效果。
象我这样的,已经有一定基础的,是不是学会了以后,创作时写出来就一定是这个帖上的字了呢往往不然。但是仔细看,总能看到某些渊源的关系。它只是一种营养,但是吃猪不会变成猪。
就这样,我百无聊赖中睡了一觉,她已经把今天的菜买回来了。有肉有黑米。她说要亲自给我做红烧肉吃。
我想到我昨晚梦见张海燕了。同时还有他的哥哥张恩文,还有他的妈妈。他好象在惋惜我父子间的离散。
李廷金一来后面,总是先喊李志。今天看到张恩成还有一个百度的博客。前几天,她把李廷金和我的名字放在一起搜了一下,于是百度就天天把这样一个搜索的链接在我的名字的下面挂着。
有时候,这个世界,就好象死了,百度也好象死了,周围的人好象全死了。
我想,生活在高楼大厦的城市中的人们,可能常常会有这种感觉吧。那种各不相干的人与人之间的麻木和冷漠,几乎要让人窒息。只让你感到生活的是非人间。是的,从鲁迅那时,不就有这种感觉了吗
尽管外面有很热闹的鞭炮声,但那是他们故意要那样炫耀自己的,对我们而言,顶多不过就是个噪音罢了。
这个例子,也等同于这个世界和这个时代的一切繁华和光荣。
天意第二九八章大怀抱
午饭后,有一时,精神上感到很痛苦,好象女人要生孩子之前的感觉。走卧不安的。她呢,倒是悠闲自得地在网上浏览着有关李连杰的新闻和图片。那一刻,我感到我和她是被隔在两个世界了。她不知我的痛苦,我也不知她的快乐。而且,她看我的文章时,也时有误解之处。
最后我突然起来去找一本书看。这本书叫中国书法思想史,在它的扉页上还有我当初用毛笔写的这七个字的书名。看得出来,那时在学习八大山人的书法。
但是八大山人是救不了自己的。王羲之也救不了自己。智永也救不了自己。孙过庭也救不了自己。这个世上除了自己,就没有人能救得了自己。只有自己理智、坚强、自信、热情地活着,比什么都强。
但我不知道上午为何会有那些灰暗的想法,也许是回光反照是那种思想死亡前的最后挣扎。但是现在,我是彻底获得了新生了。
我找这本书,为的是专门找他评价孙过庭书谱的一节,我想看他是如何说的。
当然,这一节是存在的,但是在整个一本书中,所占的分量实在是太少,微不足道。
但是对我来说,也算够了。我感到我的那些不好的思想好象奶油一样,在读过这些文字以后,开始慢慢溶化,变成液体、气体,直到不复存在。
其实,现在叫我回忆这些具体的内容,我也说不出来,但我知道,有两点它深深地触动了我。
一是,孙过庭的一大贡献,是他把人的思想、灵魂、精神、性格、心理、心情等等这些表面看来和写毛笔字不大相关的事看得很重。相反,在整个书谱中,除了用诗意化的语言来描述一下类似什么“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豪芒”的话之外实在没有太多的技巧的说明。
二是,虽然他生在崇拜王羲之的时代,并且是最高统治者当时的皇帝对王羲之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他依然敢说“背羲献而无失、违钟张而尚工”这样的充满自信和简直是蔑视权威的话。
从这段文字是摘取精彩之处如下:
他之撰书谱的初衷,显然是有救积弊的大怀抱了。
清初孙承泽评价孙过庭书法时说:“唐初诸人,无一不摹右军,然皆有蹊径可寻。孙虔礼之书谱,天真潇洒,掉臂独行,无意求合,而无不宛合,此有唐第一妙腕。”
书谱最重要的贡献是确认书法之所以称为艺术,是因为它“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
书谱中最精采的部分,就是确认并揭示了书法艺术创作的心理依据,从心理上将艺术与实用的界限了然廓清。美好的书法,只有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创作出来,这便是他之所谓“五合”。
孙过庭过人之处,还在于尤重精神。他指出书法的美妙,在形式上的千姿百态,是书法家将一己的精神融于外己的“自然”才创作出来的,而非仅凭技巧所能完成,此即他之所谓“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笔有由”。动笔创作的根据,一是技巧法度,次是神合“自然”,因“智巧”之优,而表现为“心手双畅”,否则便是虚动、无由。唐初笼罩在学王、尊钟的风气之下,孙过庭有些见解,实在是很透辟的,放在那个时代,无异是空谷足音。他说,书法创作要在“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使心手无间,倘能如此,即使“背羲、献”,“违钟、张”,也能无失而工。不必尽以羲献、钟张为唯一归宿。“殊姿共艳”、“异质同妍”,审美批评的标准,多元化了。这种不以一家为归宿的思想,有助于拓开道路,创造多种多样的风格,所以他说“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又说:“消息多方,性情不一。乍刚柔以合体,忽劳逸而分躯;或恬澹雍容,内涵筋骨;或折挫槎枿,外曜峰芒。”简言之,即由法入手,出于情性,合于自然,各尽其美。
这里的关键在“由法入手,出于情性”八个字。可以说是指出了书法创作时出帖的关键,也可以说是创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