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79(2 / 2)
沉吟良久,拓跋珪才长出一口气道:“你家皇帝还有什么要你转告朕的”
韩范知道拓跋珪已经有决定了,心中也不由长出了口气,微笑道:“要说我家陛下真乃千古少有的明君,他知道这么让陛下退兵,一定会有损陛下的威严,所以决定对外宣传,我军不敌陛下的人马,而陛下为了减少晋、魏两军的伤亡,才主动撤兵,这样就不会有人胡乱传言,有损您的形象了”
司马德宗会有那么好心
拓跋珪不由冷哼一声,道:“听闻你家陛下已经收罗了不少战马,朕也不想占他便宜,这样吧明年这个时候,我们两军骑兵来一次真正的对决,必须是毫无花哨的,朕也没别的要求,如果他败了,就必须把幽州重新划给朕,就这一个条件,你速去回禀吧”
涉及到国土,韩范可不敢轻易答应了,而且他知道,就骑兵而言,这个时期根本没人是魏军对手,晋军铁骑虽也在不断发展进步中,可一年就想打造出可以击败魏军的铁骑出来,却显然不太容易。
韩范还想再说,却被拓跋珪赶了出来。
其实韩范也明白,拓跋珪此举,无非还是再给自己找台阶下,只是这件事他实在不敢做主。无奈之下,只好返回雁门关,然后发鹰信向路强汇报拓跋珪的态度和要求。
此时路强和檀道济近二十万大军已经将代郡围的水泄不通,同时将附近所有郡县全部收回,时隔一百多年后,重新将晋朝的旗帜插在这些地方的城头。
原本檀道济等人还不明白路强围而不打的原因,直到路强把现在国力还不容许他们与魏人全面开战的原因说出之后,众将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韩范的信很快就放到路强的案头,先前路强还以为拓跋珪会提出什么非分的要求,没想到却是要明年与自己的骑兵一较高下。
微微一愣后,随即就笑了,提笔在韩范的书信上批了一个字“准”
除了晋军中的几个高级将领,没人知道重骑兵和重甲步兵已在秘密装备和训练中,而一年之后,正可将这些训练有成的重装骑步兵派出来。
相信到时候当拓跋珪见到那些武装到牙齿的重装士兵,怕是连哭都哭不出来了。
因为这,路强才会这么痛快地答应下来。
接到回信后,韩范不敢耽搁,立刻又来到魏军大营,把路强的回复告诉了拓跋珪。
拓跋珪知道路强是个言而有信的人,他既然答应与自己人马正面决战,就决不会反悔。心中不由暗喜,被你算计了这么多次,终于可以找回来了。
正是对自己铁骑有绝对信心,拓跋珪才敢提出这样的要求,因为正常情况下,正象韩范想的那样,晋军想在一年之内就训练出一支可以与他匹敌的骑兵,几乎是不可能的。
心满意足下,拓跋珪款待了韩范,随即下旨退兵。
几乎在同时,代郡四周的晋军也给魏军让开了一条通道,放他们出城,然后大军跟在魏军后面,一直将他们押送出长城。
站在长城回首中原的山河,拓跋仪心中满是沉闷和不甘,可心中也隐隐觉出,这怕是他最后一次踏足中原土地了。
封真也是一百个不服,对拓跋仪道:“大将军请宽心,我们一定还会杀回来的”
拓跋仪摇了摇头,却没有说话,叹息一声后,扬鞭催马,绝尘而去。
魏军退走不久,路强在十万大军的护卫下,再次蹬上长城。
站在长城最高处,眺望远处的草原群山,路强等人均是心潮澎湃。
一百多年了,汉人又重新站在了这个地方,个中的艰辛苦难,又岂是言语能形容的
伫立良久,路强忽然纵声高喊道:“汉人威武”
周遭的士兵跟着喊道:“汉人威武、吾皇威武”
声震群山,远远地传了开去
第二百六十五章治理
曾经显赫一时的大燕王朝,被路强带领下的晋朝军队,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扫入了历史的巨轮之下。
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不过细分析下来,也不难发现,这其实是必然的结果。
首先燕国内部争乱不休,致使国力日渐疲弱,是一个主要原因,其次燕军士兵的极度厌战,以及路强大力宣扬的汉人至上,也是摧毁燕国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这才让路强看准时机一举灭之,不然就象姚氏秦朝似的,路强虽有心灭之,却因秦朝内部稳固,也不得不耐心地等待机会。
不过说实话,路强对最后的结果,也有些始料未及,他甚至以为这场大战会持续很长时间,并已经做好了相应的准备。幸好一切都已经过去了。
大战过后,对待一片狼藉的旧燕之地,必须大治才行。
路强借着在燕地巡视之机,一边安抚民众,一边要洛阳吏部抓紧时间对旧燕各地的官员进行重新任免。慕容氏已经是过去,这里必须在朝廷的绝对掌控之下。
不得不说韩范在处理旧燕的事物上,起了很大作用,帮助出谋划策的同时,也给路强推荐了很多可用之才。
路强想起了何长瑜的话,于是在减免山东等地税赋的同时,加大对旧燕地的教育投入。传旨给国子监,今后一段时间内,但凡山东旧燕之地的学子,一律优先录取。
这并非是什么偏颇,而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路强的政令在旧燕地推行的很顺利,不过有一点也很让他挠头,就是历经慕容氏和冯氏的折腾后,这里的人口奇缺。
最大的后遗症就是土地大量荒芜,很多地方甚至百里内都看不到人烟。
有感这种情况,巡视中的路强要洛阳朝廷尽快拟定章程,鼓励南迁的百姓返回家园,另外,将慕容超和张兴的军队进行大幅裁减,精壮之士充入其他军队,老弱病残的,则直接返回地方务农。
也有很多青壮不愿在参军打仗,路强也都一一放他们回家,毕竟这里最缺的是劳力,而不是军人。
其实要说不缺军队,那是假的。如今燕国已经被灭,路强除了要承担全部的燕民,还要承担起保护他们的重任。
漫长的边境线是与魏人距离最近的地方,同时北地民风彪悍,长城外也不单是鲜卑一个游牧民族,各种天灾来临的时候,谁敢保证那些少数民族不会越过边界,来袭掠边民
所以长城的各处关隘,都必须有重兵把守才行。
先期路强出动了近二十万大军,再加上收编的各州郡旧燕军队,如今的总兵力已在三十万左右。
这么大数量听上去很吓人,不过在西起雁门,东至大海这么漫长的边境线上,三十万人一分派下去,也就看不到什么了。
好在关外现在是以拓跋珪的势力为雄,只要他不挑衅,其余部族都没什么力量单独挑战晋朝。
路强遂命檀道济移师幽州,总督边关各路人马,改任韩范为幽州刺史,协助檀道济治理地方。
文处茂驻守并州,这里将来是要作为进攻秦国的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