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大明武夫 > 分节阅读 727

分节阅读 727(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每个人都舍不得离开,很多人对着自家的房舍和田地嚎啕大哭,不过没有人敢违逆命令,不用家丁巡丁什么的动手,村寨里平时那些和气笑脸的团练立刻就能杀人。

大家都记得刚到这边的时候,那时每个人都不知道第二天还能不能活下来,每个人都在绝望和恐惧中,这边大片的盐碱荒滩,苇草长得比人还高,蚊虫多到好像云雾,时不时的就有毒蛇出没,还有那些不知道吃什么壮大的野狗和狼,不断有人逃跑,有人被抓了回来,有人死在外面也被带了回来。

很多死在外面的人都不是人追杀,而是饿死或者被野兽咬死,那死状让人看着不寒而栗,绝了逃跑的念头。

将湿地荒滩围起来,放火烧掉苇草,放掉积水,然后开垦播种,谁都知道第一年不可能有什么收成,但田地里稀稀落落的庄稼长起来的时候,每个人都把他当成宝贝。

在这荒草滩上不安宁,不知道那里来的团练和官兵要强占大家辛苦开垦的田地,虽说最后进爷赶过来打跑了他们,但各家也死了不少人,还有那些该死的邪教人物,混进来装神弄鬼,连累着那些糊涂蛋死了不少。

就这么遇到天灾人祸,可大家就这么坚持了下来,没有了那种大旱饥饿的绝望,没有了被人驱使,生不如死的恐惧,在这荒草滩上虽然艰苦,可大家顶了下来,一致坚持到现在。

现在田地一块块的平整方正,引水灌溉的沟渠纵横其中,看着就让人满心舒服,这边不缺水,这么多年荒草堆积等于有了肥料,田地出产相当不错,而且铁制的农具,用来辅助的大牲口都是不缺,收成比山东不知道强出多少。

粮食多了,盐货也不缺,在山东想要吃口咸可不容易,人缺盐干活都没力气,在这边这点事真不错,又有人家在地边地角的种点菜钟点棉花,甚至还央求借贷买了鸡养,纺纱织布能贴补家用,种菜养鸡能吃点好的,日子一天红火过一天,今年过年的时候,甚至还杀了年猪,还有不少咸鱼什么的,这样的日子多少年没过了

可就在这样的红火势头下,突然间接到了搬迁的命令,你所有东西都不会克扣,家里能带走的带走,不能带走的会折价给你银钱或者折算成你想要的,大家倒不觉得赵字营会借机坑骗,自家这位主上,说话算数,公平公道,这个还是信得过的。

也有村寨里的人注意到,被要求搬迁的人家是什么人家呢都是那些日子过得好的,也就是平日里纺纱织布补贴家用的,难道进爷看不得大家过好日子

不过要求搬迁的时候,庄头管事都说得很明白,这次搬家是福气,是去过更好的日子了。

有人不信,觉得不过是赵字营的托辞,天知道要搬到什么地方去,听说进爷又打下好多地方,都比这边还要穷苦,难道是让大家过去开垦,再过先前那几年辛苦日子。

但更多的人还是选择相信,赵家说话算数,既然说去过好日子,那就肯定有好日子去过。

不舍归不舍,大家还是按照安排开始向各处行动,当初迁徙,差不多就是家丁和徐州各处的乡勇们驱赶他们,在路上谈不上什么温饱,往往要饿着肚子走一天甚至两天,然后才有补充,路上不断的有人饿死,而且赵字营只给他们一个大概的方向,在这个方向上甚至没有路和桥,要他们临时搭建,更不要说如狼似虎的沿路村寨和盗匪,他们也把当时的流民看成肥肉,咬一口就是赚到,当时的赵字营家丁只能防护个大面,个别人的死亡也顾不上。

可这一次就不同了,需要搬迁的住户们背着自己的细软行李,如果有不得不拿的大件,淮安北区会提供车马,会到水路那边安排上船,每二百人或者三百人为一队,天亮出发,天黑住宿,出发和住宿都会有云山客栈提供食宿,每天出发时候也会配足在半路上的食水,沿途道路平整,治安良好,就不要说那些全副武装,森然有序的家丁了。

经历过几年前的人都会记得很清楚,那时候的家丁穿着布衣,手里拿着长矛,个别人会带着一把腰刀,能压制众人靠的是那股凶悍气势,刚从尸山血海里打滚出来的经历,可现在的家丁身上穿着铁甲,手中长矛,腰间佩刀,还有看到手持火铳的的家丁,看着那火铳粗大的口径就知道威力不小,现在的家丁们队列整齐,每个人都无比自信,这自信并不是自大,而是因为一次次胜利养成的。

很多人搬迁所走的路就是来时的原路,当时沿路的凋敝和现在的兴旺相比,更让人不知不觉间被震撼。

那些心中忐忑的搬迁庄户们,看到了这无处不在的改变之后,心思渐渐安定了下来,大多数人开始对将来的生活有了期盼和幻想。

当一部迁徙的庄户被告知他们以后要在徐州生活之后,许多人又是哭出声来,这一次是喜极而泣。

淮安北区的各个村寨并不是完全封闭的,当你成为团练,成为庄头管事的候补,都有被调往其他各处的可能,有人甚至脱离了佃户农奴的身份,成了体面的人上人,这些人回来就任或者探亲的时候,都会说起徐州那边,把徐州说得天上地下稍有,太平繁华,就和当日闻香教蛊惑人心所说的人间仙境一样。

第1097章海州港口

原本大家是将信将疑,可看到沿途的景象之后,就已经信了八分,可也没想到自家会搬到这里来,按照每个人的想法,能过得温饱已经是福气,怎么敢奢求其他,却没想到真的来到了徐州。

他们看到了更体面的房舍,更平整的田地,而且这边距离繁华市镇更近,不过也有些和淮安北区村寨不一样的,比如说看着好像仓库的连片房屋,这连片房屋的面积不比村寨本身小,可怎么看也不像住人的地方。

搬迁庄户们的疑惑很快得到了解答,很多家的主妇被叫到那边,也有几家的男人一起,对这个大家倒是没什么担心的,赵字营的规矩很严,绝不会有什么图谋女色的事情发生,话说回来,如果想要图谋的话,几年前早就下手了,那高架的连片房屋内都是织机,或者说都是纺纱织布的机器。

在那边有管事和他们说了条件,每个人每天都有自己的定量,只要生产出这个定量,自家田地上缴纳的税赋就可以被降低,如果超出这个定量就会被抵扣,甚至可以税赋一点不交,靠这个产量赚到好处。

原本大家以为这定量会是累死累活才能做成的,没想到并不比从前村寨里的劳作多太多,那几个和各家妇人被一起叫来的男人本来还很尴尬,听到这些之后却是劲头十足,这个可比种田赚的多得多,要下力气干活了。

说明条件之后,介绍这些的管事们还主动询问,如果你懂得什么纺纱织布的窍门和花样,可以主动说出来,如果有用,你们全家就有福了。

几乎每家人回到住处后,都在拜谢神佛,谢神佛保佑自己来到这样的福气,将来要过上比这个还好的日子。

而在这个时候,一车车的棉花开始送往各个村寨,去年秋天,赵字营利用临清李家的关系收购了不少棉花,现在是纺纱织布的时候了。

以淮安北区为主,各个垦区一共迁到徐州四千多户,这些人被安排在何家庄西南区域的田庄内,这边是亲卫旅团的驻地所在,可以就近控制,同时这边地势较高,交通便利,各个方面都很方便。

除此之外,还有两千多户迁到了济宁那边,就在第一旅的保护之下,山东东昌府和兖州府是棉花产地,又有漕运运输的便利,所以在那边很方便。

这近七千户空出来的空缺,则是用新晋流民和难民补充进去,能进入这些已经成熟的村寨的生活,对他们来说也是优待。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