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9章 探病(1 / 2)
李靖为人还不错,记着当年主政江陵的时候,武士彟做的贡献呢。
他在江陵时,李大亮,张亮,武士彟,文士弘,尉迟恭,黄君汉这些人都是他主政江陵,出政绩的主要助力。
武士彟的贡献主要是在发行新币上面,他在江陵奔波近一载,收回了大量的前隋旧币,并把大唐新币推行到了长江两岸。
听上去挺简单的一个事,朝廷铸币,官府发行,民间百姓自然会用。
可在唐初那一段年月,天下刚刚平定,割据势力的残烬还将熄未熄,地方官府充斥着诸侯降人,观风望色,左右摇摆的人不在少数。
人心未安之时,做什么事都是用十分力气,出三分效果。
当时的情况就是,百姓怕新朝坐不稳当,钱发了转眼又废,加上当地官府阳奉阴违,民间哪里敢用新钱?
武士彟当时为了自己的前程,自然是竭尽所能,为李靖出了不少好主意,多方手段齐下,才算勉强让南梁旧地的百姓们认下朝廷发行的新钱。
这是武士彟回朝后便能坐稳户部侍郎的原因。
…………
李靖上前拍了拍武士彟的肩膀,两人没什么私交,却有官场旧谊,“今日有事,多有怠慢,武侍郎莫要见怪。”
武士彟赶紧道:“不敢不敢,下官唐突,仆射无须在意下官,下官这就告辞,别耽搁了正事。”
韦节却道:“不忙不忙,又非是私密之事,李公德高望重,一道去探望一番也在情理之中嘛。”
不说李靖,武士彟心里也犯嘀咕,在车上韦节就说了,李靖是要和他一道去礼部尚书李纲府上探病。
李纲年前的时候就没去礼部坐衙了,武士彟也听说李尚书旧疾复发。
李纲数朝老臣,为人向称方正,在朝中政敌不少,门生故吏更多,户部这边前去探望的,光武士彟知道的就有好几位。
现在李靖和韦节也煞有介事的要去探病,看来李尚书病的不轻啊。
而且听这话音,好像还另有所图?那非要拉着他一道过去算什么?
不过不管怎么说,他现下都有求于韦节,将来也还要在少府为官,自是不能拒绝。
李靖则觉着不太合适,老李病重,他们两个是去落井下石去的,不是什么好事,多一个武士彟在旁边,怎么想都不很得劲。
只是他倒也有自知之明,知道在人情世故上,韦节比他强上许多,既然韦节这么说了,他也便点头道:“那就一道吧。”
…………
三个人入了静斋,先暖和暖和。
饮着茶汤,李靖说起了打听到的消息。
李纲与其说患的是足疾,不如说是病症只是显现在了腿上,疼痛,浮肿等等,后来人有点常识的一听就大概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
而且李纲年纪太大了,小病也很可能发展成重病。
李纲是个不服老的人,上衙参政向来风雨无阻,今次却是在家养病,废了公务,其实已经很说明问题。
现在李靖得了确切的消息,李纲病的已经下不来床榻了。
这就让他有些为难,此时去跟李纲说话很不合适,他觉着即便自己不去,李纲难道还能留任?
武士彟可是人精,几句话的工夫,他就明白了点滋味,李纲这是要致仕了。
皇帝也许是想挽留一下,便让国丈代他前去探望,看看李纲的病情?这好像是挺正常的一个事。
但看李靖为难的样子,事情又没那么简单。
他无意之中碰上了这事,嗯,挺有意思的。
李纲八十多将将九十的人了,古来如此长寿的都少见,更何况人家还一直在任,这样的人物遍数古今也不出五指之数。
…………
韦节深知李靖脾性,比他这个君子更为厚道,既不愿行那锦上添花之举,也不屑为那落井下石之事。
韦节最为佩服李靖的也正是这一点,清心固本,守正不桡,贵贱得体,非君子乎?
不过若是换了李破就绝对想不到什么君子不君子的,他只会觉得老丈人行事有些黏糊,不够干脆利落。
他这个皇帝顾着臣下的颜面,表率群臣,有些事不能做的太难看,总需要拐个弯还情有可原。
你一个办事的,又跟李纲素无瓜葛,有什么好顾忌的?又不是让你去踹门,拆人祠堂。
…………
不过不管李靖情不情愿,最终还是得走一趟。
一个是皇命难违,皇帝有自己的盘算,这会病的换了是裴矩,说不定就又是另一番姿态,不说亲自前去探望吧,也当殷勤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