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3章 开解(1 / 2)
钟馗,字无首,终南人氏,元贞七年一甲进士。
没错,李破确认过,应该就是那个捉鬼的,不过人家考上了进士,没去撞柱子。
自大唐开科以来,风波不断,为此死了不少人,可自杀的也只一个跳水的河北文人。
那人也是情商有点低,成了进京赶考的士子们围攻嘲讽的对象,不堪受辱,于是投河自尽,由此引发了南北之争,是长安书院一案的起因之一。
钟馗则顺利的考上了进士,只是因为貌丑,蹉跎于京兆下僚,不受重视而已。
那会不少人都调侃他,不如去从军。
只是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人不久之后,便机缘巧合的结识了秦王,随后摇身一变,被募为秦王府长史。
秦王此举其实受到了不少人的反对,朝臣先且不提,秦王亲信之人也都纷纷劝阻。
最终还是皇后李碧一锤定音,说秦王既然出宫别居,一应规制皆由秦王自主,识人用人,自负其责,不得多言。
其实就是皇后也想看看儿子的眼光怎么样,既然已经封王了,就不能事事指望皇帝和宫内的帮扶。
百姓之家的长子还讲究一个顶门立户呢,何况是皇长子。
他阿爷十几岁的年纪,就千里奔波,死中求活,儿子大了,总要有点摸样吧?先做到说话算话再说。
李碧在宫中过的悠闲而又舒适,目光自然就都放在了儿子身上,秦王府上上下下,以及李原的只言片语,没有她不知道的。
只是她也明白不能事事插手的道理,所以只作观望,并不像在宫中那般,服侍儿子的人她说换,第二天就不见人了。
李破大致上也是这个意思,他们培养的是继承人,不是什么狗屎的二代。
…………
钟无首身材魁梧,满脸横丝肉,配上一脸的大胡子,看上去着实威猛,有如翼德再世。
也不怪他受人奚落,长成这个一身勇力的样子,你不披甲带刀,非要来玩弄笔杆子,何苦来哉?
可钟无首生性倔强,别人越是说他不行,他越是想做给人看,不然他还真就从军去了,他可是钟南山下,文武第一人。
…………
“长史快进来暖和一下,说过多少次了,咱们之间不需多礼,怎么还是如此放不开?”
李原对待身边的人向来亲厚,秦王府里的氛围还是很和谐的,只是经历了上次堕马受伤的事情,府中上下就谨慎了许多。
钟无首自承失职想辞去长史之职,李原不允,让钟无首越发感激。
这会他只是躬身一礼,并不像别人那样你来我往的推让一番,他却只用行动表明自己的态度,君臣之礼不可轻废。
看着惜字如金的自家长史,李原心里稍微松了口气。
好在咱选的这个秦王府脸面做事麻利,却不是多话之人,按照阿爷说的,不在“除掉”之列……
阿爷也真是的,他身边的人各个大才,除了孙大夫,其他人说话也好听,怎么轮到儿子这里,就要对这样的人喊打喊杀的?
“天色已晚,殿下唤臣前来,可是有事吩咐?”
钟无首闷声闷气的道,声音粗粝,也像个拿刀的。
他就住在秦王府中,不像司马窦孝慈,监门卫罗成等人,都是京中权贵子弟,上下值和朝臣无异。
见钟无首问事,李原郁闷的叹息了一声。
他小小年纪,长吁短叹的样子就有点滑稽,让钟无首嘴角抽动了一下,心说殿下这莫不是又在宫里挨揍了吧?
这种事要是拿来跟他商量,该怎么说呢?跟元令尹说才合适吧,你们两个同病相怜的……
…………
李原,“长史你说,我和父皇是不是一点也不像?”
钟无首……
愣了半天,钟无首才道:“殿下何出此言?”
看钟无首一脸严肃,李原摆手道:“长史莫要多想,今日在太极殿,父皇说他见惯英雄,会遍豪杰……父皇从来没有这么自夸过,他……是不是觉着……虎父犬子,对我有些失望?”
钟无首又愣神了半晌,他在秦王府长史任上也是磕磕绊绊,近来才渐渐勉强适应了这个职位。
世间没那么多天赋异禀的人物,什么事拿来就做,做了就成,那多数都是文人的臆想罢了。
为什么幸进之人遭人嫌弃诟病?那不单纯是嫉妒所致,而是幸进之人往往都是空架子,没资历没成绩,怎能得人服膺?
钟无首就类似于这种情况,只在县中厮混了一段日子,就被李原收入幕中,所以幸进两个字明晃晃的刻在了他的脑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