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6章 两条走路,大明两院(2 / 2)
反正自他登基以来冒出来的不属于这个时代的词汇也不是一个两个了,大家伙儿见怪不怪了,解释一下就是了。
皇帝的设想将众人拉回了现实之中,仔细思索之后又皱起了眉头,因为皇帝的想法中有几个他们很陌生的词汇以及他们不理解的问题。
例如地学是什么?化学又是什么?
既然国科院下有医学部了,那国工院下怎么又来设置了一个医药卫生学部?
礼部尚书刘宗周出声了:“陛下,设立两个管理机构这点臣等能理解,毕竟是不同的人才,可地学和化学是什么?地学和地理是不是有联系?臣等愚钝,望陛下示下!”
看着连连点头的众人,崇祯直接道:“先说说地学吧,地理一词最早出现于《易·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这里的地理指的是对自然规律的记录和观察,
东汉·班固《汉书·郊祀志下》,三光,天文也;山川,地理也。这里的地理指的是指地形位置、山川湖海,长河大江,也就是地上的一切事务。
诸如郦道元的《水经注》、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等都是对自然地理现象的实地考察和记录等等。
但既然我们要科学、系统的去研究,那就不能只单纯的研究山川湖海变化,地震、洪灾、大旱等等都不是一个独立的自然现象。
例如水坝决堤。大暴雨引发山体滑坡形成水堰(堰塞湖),堰塞湖水坝因承受不住大水量决堤,大量泥沙树木混合着洪水汹涌而下,进而导致下游的正常水坝被冲毁。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有大暴雨?大暴雨是导致山体滑坡的主要原因吗?”
“这里面包含了地理、地质、天气、环境等等问题,这是一个系统的问题。”
众人陷入了沉思之中。
为什么会有大暴雨,这个问题他们听得很是莫名其妙,下雨这是人为能控制的吗?
但山体滑坡的因素有很多,诸如缺少植被、山体本身的原因、开采矿物等等方面,然后在持续大雨的冲刷下形成了山体滑坡。
“这个问题大家都能知道一些,里面包含了地理、地质、天气、环境等等问题,是一个系统的问题,但也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不待众人出声,崇祯继续问道:“我们再上一点难度,我们脚下的大地有多厚?地底到底有什么?又由什么所构成的?
煤炭和石油是怎么来的?飓风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持续性大旱?地震如何发生的?”
这一次所有人都懵了,满眼的疑惑和迷茫。
如果说上一个山体滑坡的问题他们还能思索一些,现在皇帝问的这些问题就是满头雾水了。
探究地有多厚做什么?怕打水井、挖矿将地面给挖穿了?
地底有什么?不是土、石、泥、沙、水、岩浆和各种矿吗?还能有啥好玩意?
煤炭咋形成的又有什么关系?难不成还要自己做吗?
……
众人满头雾水的同时又有点懵懂的感觉,这是一种很矛盾的事儿。
见众人的神色,崇祯心中叹息了一声,他问的这些问题完全超出了这个时代的认知,你指望了连饭都吃不饱的人去研究……至少在百姓眼中无关紧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