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九章 七点建议(1 / 2)
何为一听差点儿把刚喝到嘴里的水喷出来。他就知道杨林是外行,否则不可能说出这种话来。便急忙解释,铸炮需要先造炮模,一般先用楠木或杉木制作炮模,分层敷泥后需阴干数月,再经炭火烘烤成型。
根据以往经验,小型炮炮模一般需要晾晒2个月;中型炮要3个月;重型炮要4个月左右。而且这期间还要看天气如何,如果天气不好这个时间还得延长。如今新设计的这几种炮大小不一,数量也多,工期最少要半年左右。而且还得是在原材料充足、天气好的情况下才行。
杨林听何为这样讲立刻说,这样时间太长了。到那时建虏恐怕又来打叆阳了。我以前倒是听人说过采用一些方法可以缩短工期,你们不妨来听听。
何为闻言精神一震,忙拿出炭笔和一个小本子,准备记下杨林说的法子。虽然他认为杨林是外行不懂铸炮,但表面功夫是要做的。
杨林说,一是采用风箱或添加石灰加速泥模干燥;二是预先制作通用型泥模模板,减少现场修整时间,同时确保炮管尺寸统一;三是提前筛选铸模的粘土并去除杂质,缩短和泥、熟化的时间;四是用大型的风箱增强熔炉火力,缩短铁料融化时间,五是分体式浇铸,将炮管分为多段分别制作泥模,同步浇铸后组装,缩短单次成型周期。
六是通过测温工具监控铁水温度,避免因温度不足导致浇铸失败或重复作业;七是使用吊装设备(如三脚吊车和手拉葫芦)搬运泥模和炮管,减少人力消耗;八是快速脱模,在泥模内部涂抹草木灰,便于脱模后重复使用模具。
七是所有铸炮流程都在室内进行。这样一是保密,二是泥模可以避免被雨水霜冻破坏。并采取流水作业,谁造一个零件那他就专门造这个零件。然后把所有零部件组装在一起就可以造出一门火炮了。
杨林最后说,我不懂铸炮的技术,只能给你们这些行家出出主意。我说的这些你们能用上最好,用不上也没关系。我只是希望大家能想办法尽量缩短铸炮时间。而且还要保质保量不出差错。只要干得好,我重重有赏!
工匠们对杨林的提议非常赞同,尤其是最后一条里的流水作业,感觉可以大幅增加铸炮效率。
说干就干,当日下午紧邻参将衙门(原游击将军公署)的库房大院就改成了铸炮工坊。大批建筑和铸炮材料被从城外源源不断的运到这里。以致整个区域行人通行盘查的极严。没有参将衙门签发的通行证,任何想靠近或探察铸炮工坊的人一律拿下审问。
九月末,叆阳标营讲武学堂已经正式开课近一个月了。在此之前,辽东各地来应考的人大约有二百多。统一住在城外的宿舍内。并进行军事化管理的“考前集训”。
集训期间饮酒、赌博、嫖妓等行为是严厉禁止的。每日按时熄灯就寝,天不亮就起床出操。每日除了学习就是进行操课,而且标准较严。仅是这种单一的生活规律,就让四十多人陆续取消了报考的念头,逐一离开。
杨林对此的评价是“大浪淘沙,任凭来去”。如果不能遵守军营纪律和适应生活,那么这种人就不适合从军。留下来也毫无意义。兵源素质的高低,是决定一支军队战斗力强弱的主要原因之一。他不希望自己的部下们成为明金战场上的“炮灰”,他要的是令行禁止、敢打敢拚的精兵良将。
经过考试和选拔后,叆阳标营讲武学堂第一期招收了一百二十人。也就是说没走的人基本上都被录取了。倒不是说这些人有多么优秀,而是杨林做给世人看的。还是那句话,他要揽尽辽东英才!
本来讲武堂也招收现役叆阳标营官兵,但是让杨林感到郁闷的是这些家伙没一个来报考的。原因无他,就是这帮家伙自认自己大字不识一个,即便后来学了几个字也没把握能考上。与其这样就别考了,也省得给参将大人丢脸。大不了被大人骂一顿没出息就是了。
杨林果然被部下们气的够呛,召集军官集议。期间挨个儿指着鼻子骂。大骂这帮家伙是一帮怂包,自己是烂泥扶不上墙也就算了,手下也是一帮饭桶和憨货。竟然没一个有上进心去报考的。
可这帮家伙躺平了,暗想自己已经有官职在身去考那个讲武堂干什么?如果自己手下去了没考上,不仅个人没面子连带着所在的队伍也没面子。所以任你参将大人咋骂我就是缩着脖子不吭气,主打一个绝不丢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