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7章 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第三更,求订阅)(2 / 2)
“换一个角度?”
贾文涛愣住了。就在他愣神的时候,从阁下那里却听到了一个让他更加震惊的分析。
“会不会是因为这些产品的成品率太低了?所以他们的价格非常昂贵,只能用在昂贵的火星探测器上呢?”
啊!
一瞬间贾文涛整个人都惊呆了,他显然没有想到这种可能。
这简直就是——直接推翻了他们所有的判断。
“这,这……”
看着贾文涛那副呆若木鸡的模样,李毅安笑了笑,然后说道:
“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现在还没有进一步的证据支撑我的这个判断,但是我们必须要注意到一点——俄国人在整个电子产业上都落后于西方。
甚至就连最基础的硅晶体提纯,他们都无法提供超纯硅晶,连最基本的原料关都过不了,更何况还有芯片的生产封装等各个环节领域的全面落后。
也正因如此,他们的产品的合格率是非常低的。或许他们可以凭借他们的体制优势,不惜工本生产出一些优质的高性能处理器,但是它的成本是非常昂贵的。昂贵到它不可能被大规模使用,就像——”
“像我们的x晶体?”
“不一样,至少,用它制造的芯片之所以昂贵并不是因为成品率太低,而是因为原料成本,但是俄国人的一些高端芯片,之所以昂贵,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而是因为成品率太低,”
李毅安为什么会做出这个判断?是因为在另一个世界,在苏联解体之后,苏联的电子技术水平早就被人给翻了一个底朝天。
哪怕是苏联科学家在处理器架构等硬件设计上远远超过西方,但是并没能改变整体落后的局面。
甚至就连最普通的硅晶体提纯也成为制约苏联电子技术发展的短板。
到最后不得不通过走私的方式从日本获得了硅晶体提纯设备。再加上几十年。不得从美国以及西方国家偷取的大量技术,这使得苏联在80年代末的时候,宣布成功量产1μ的处理器。
虽然这个时候已经落后于西方差不多六七年了,但是等到苏联解体的时候,全世界才知道——它所谓的量产,其成本极其昂贵的,因为成品率只有不到20%!
像苏联所谓的0.8μ处理器的成品率甚至还不到5%。这简直就不是工业化产品,而是“大国工匠的精心雕琢”。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的微处理器价格自然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其他人现在看到的这些微处理器所代表的并不是苏联电子技术的最高水平,而恰恰是苏联电子技术落后的体现。
“而且,这同样也暴露了一个问题——俄国人直到现在还没有掌握使用x晶体制造晶圆的技术!”
将卷宗向前一推,李毅安笑道:
“所以我们基本上不需要担心俄国人会在电子技术上追赶上我们。不过——”
用手指点了一下卷宗,李毅安说道:
“关于俄国芯片架构设计上的创新,可以交给相关公司。我想他们或许能够从中取得一些收获。”
李毅安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历史上那个影响了整个90年代甚至21世纪初的奔腾处理器,它的横空出世实际上就是苏联的遗产。
落后的电子技术水平以及现实的需求,让苏联人不得不另辟蹊径,在处理器架构设计上做文章,这也让苏联的处理器设计走向了另一条道路,即如何用落后的制程设计出同等性能或者差距不大的处理器,这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太现实,但是苏联的工程师确实做到了。
而等到苏联解体之后,苏联超级计算机研究所的项目负责人是弗拉基米尔·彭特科夫斯基和多名学者接受英特尔的雇佣,前往美国工作。英特尔后来的CPU技术,其实源自苏联的研究成果。而在美国,他彭特科夫斯基主导开发了奔腾(Pentiu)系列CPU,这些CPU技术部分源自他在苏联的研究成果——即苏联的El-90微处理器。
奔腾处理器,也就是大名鼎鼎的586计算机的横空出世,实际上就是苏联的处理器架构加上美国的一流的制造工艺。
如此也就有了奔腾的处理器的横空出世。
接着,也就是有了接下来几十年的电子时代,从电脑到智能手机,在这个时代,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俄国是没有任何贡献的,可实际上,俄裔科学家的贡献是极其重要的。
通过更完美的架构设计提高处理器的性能,这本身就是一种创举。
只是不知道,SEA的工程师们能够从这些处理器的设计中学习到什么,会不会设计出SEA的奔腾处理器呢?
对于此,李毅安是充满期待的,虽然在系统商城之中是买不到飞机大炮等军用物资的,但是确实有不少关于处理器设计等方面的资料,而且还有电子计算机,但是现在的SEA需要的并不是早期的仿制,而是创新。
毕竟,一开始的时候抄袭是为了追赶,是为了抢发优势,而现在,基本上已经没有必要那么做了。
至少在没有迫切需求的情况,是不需要这么做的。
当然了,适当的时候,还是可以给予一些帮助的,但是,现在,李毅安更倾向于,希望看到的是SEA的科研人员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