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2章 智者千虑,不如蠢人灵机一动(1 / 2)
“十五个大洋收到如此一件元青花大盘,贺掌柜今儿这是要捡天漏呀。”曹子建暗道。
但他清楚,自己现在能做的就是等贺掌柜和老吴头交易完毕,自己在花钱从贺掌柜手上购买。
至于这会跟老吴头报价这事,曹子建没有想过。
除了会坏了行内的规矩,遭人嫌以外。
最重要的还是自己要是贸然出价,肯定会让老吴头和贺掌柜下意识的认为这大盘肯定是件宝贝。
虽然可能是什么宝贝他们也不清楚,但到时候,绝对会是另外一个价格。
届时,自己将会十分被动。
所以,他只能耐心的先等着。
当然,等归等,肯定不能一直盯着贺掌柜那边干等。
不然明眼人就能察觉到自己对这盘子有想法了。
当即,曹子建随手指了指柜台上的一件商品,道:“伙计,把那件双耳炉拿给我瞧瞧。”
伙计这会正站在贺掌柜的边上,探着脑袋,跟贺掌柜一同查看起那件元青花大盘呢,并没有听到曹子建喊自己。
曹子建无奈,正准备重新喊一声。
只是,还没等他出声,贺掌柜呵斥的声音率先响起。
“小万,没听到客人要看货吗?还杵在这,信不信我扣你工钱?”
“啊?”伙计这才回过神来,回眸朝着曹子建望去。
见对方这会正用手指着货柜上的一件商品,心中气不打一处来。
“看看看,就知道看。”
“在铺子里看了没有十件也有八件了,只是一个劲的询问价格,就是不买,我看你个头。”
“这就算了,还害我被掌柜的给骂了一顿。”
伙计心中埋怨归埋怨,但碍于掌柜的在场,身体还是很诚实,赶忙去将曹子建所指的双耳炉给取了下来。
甚至,没等曹子建询问价格,便是直接跟曹子建报起了这件双耳炉的价格。
“这炉子要一千五百大洋。”
听到对方的报价,曹子建暗道:“价开得可真高。”
虽然说,此双耳炉的皮色跟宣德炉有异曲同工之色,底部还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识。
但曹子建肯定,这绝对是后世仿的。
因为一上手,曹子建就发现这双耳炉的材质不对。
真正宣德年间铸造的宣德炉,用得是暹罗国进贡的风磨铜与金、银、锡、铅等金属按比例混合的合金工艺?,而此件双耳炉乃精铜铸造而成。
当然,虽是仿品,但这双耳炉仿得还是相当不错的。
不光是一望有古朴雅致之感,整体的包浆也是醇厚光润。
所以价值还是有的。
只是到不了一千五百大洋那么高,甚至三百大洋都够呛。
不过曹子建也没有吭声,而是似模似样的审视起这件双耳炉。
实则,大部分心思都在贺掌柜和老吴头那边。
此刻,经过一番打量的贺掌柜已经清楚,这就是昨日老吴头拿过来的那件。
不过他没有急着付钱,而是朝着老吴头开口道:“吴老弟,随我去后房取钱。”
当即,贺掌柜抱着元青花大盘走在前头,老吴头则是跟在后头。
曹子建见状,这就同时发动了心如明镜和绝对听感。
........
后房。
此刻,那盘子已经被贺掌柜给放到了桌上。
他朝着老吴头做起了最后的确认:“吴老弟,十五块大洋对吧?”
“我想要多点,您也不给呀。”老吴头叹息道。
“吴老弟,不是我故意压你价,而是你这件大盘,它就值这么多。”贺掌柜说着,指着元青花大盘的釉面,继续道:“你自己瞧瞧这花卉纹边缘,都能看到明显的黑褐色斑点。”
“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斑点吗?”
“我哪懂这些。”老吴头摇了摇头。
“这是因为烧制这件大盘的时候,窑炉环境不洁,使得窑内燃料产生的粉尘吸附在了釉面。”贺掌柜耐心解释道:“这官家的窑厂根本不可能会让这种情况发生,唯有那些简陋的民间窑厂才会。”
在店铺内听着贺掌柜解释的曹子建明白。
贺掌柜说的那种情况,被称为荞麦地,而元青花上的黑褐色斑点,根本就不是窑炉环境不洁造成的,而是因为当时的进口青花料,苏麻离青导致。
一个属于是缺陷,一个则是烧制过程中因青料成分和工艺形成的自然现象。
根本不能混为一谈。
“知道了,贺掌柜。”老吴头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贺掌柜见老吴头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就明白对方没什么耐心听自己解释,也是不再废话,从身上掏出十五个大洋,递到了老吴头的跟前。
“十五个大洋,你数数。”
老吴头接过,开始一枚枚检查了起来。
确定保真后,开始跟贺掌柜告辞。
“吴老弟慢走。”贺掌柜挥了挥手,目送着老吴头出了后房。
而他则是盯着放在桌子上的元青花大盘,眼中尽是惋惜之色。
“这盘子,不管是尺寸,还是那层次分明,豪放且不失典雅的绘画风格,都算上可。”
“可惜,只是一件民窑。”
民窑,价格自然跟官窑不能相提并论了。
其实,这会,别说是贺掌柜这么认为,哪怕是身为清代景德镇人,致力于陶瓷研究,《景德镇陶录》的原着作者蓝浦也会这么认为。
倒不是他们对瓷器不够了解,而是被历史认知所局限了。
因为不管是明朝,还是清朝,几乎都没有看到关于元青花的文献记载。
而且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认为元朝统治者缺乏创造精美陶瓷的文化能力,导致明以后一直到20世纪五十年代,几乎所有的人都不知道有元青花这种瓷器的存在。
这就使得,在20世界五十年代以前,元青花这类瓷器被认为是“粗劣民窑”或“赝品”。
比如,带有“至正十一年”铭文的元青花象耳瓶。
在20世纪初,有一名华裔古玩商原本想着将它卖给琉璃厂的古玩行家,但当时古玩行的人认为“元代无青花”,因此将其视为赝品而拒收?。
最后,这瓶子被卖到了国外,如今藏在大英博物馆。
加之,元青花使用的还是进口苏麻离青料,发色浓艳且带有铁锈斑,与明清时期常见的淡雅青花风格差异显着。
使得专家因缺乏对比样本,将其视为‘粗制滥造’。
其胎体较厚、画风豪放,与明清官窑的精细工笔又形成反差,被误认为是“民窑的随意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