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0章 凡是必有两面(1 / 1)
(东亚联盟,盟都及主要行省,时间背景贯穿近现代至2027年)
在东亚联盟这片承载着数千年厚重历史的土地上,关于人性、伦理与道德的争论从未停歇,其复杂性与矛盾性远超简单的二元对立。近年来尤为突出的,便是表面化的“男拳”与“女拳”之争,但这仅仅是更深层次社会撕裂的一个显性症状。这片土地的文化基因中,沉淀着太多需要审视的悖论。
从教化之礼到束缚之锁。追溯根源,不得不提被视为东亚文化基石的孔孟之道。在其诞生之初,孔子倡“仁”与“礼”,孟子言“性善”与“民贵”,其核心是建立一种基于道德自觉和社会和谐的理想秩序。最初的儒生,是心怀天下、致力于教化人伦的士人,而非后世僵化的卫道士。
然而,随着封建王朝为巩固统治,孔孟之道被历代统治者有选择地利用和改造,逐渐异化为维护等级秩序、强调绝对服从的工具。尤其是宋明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后,对个体的束缚,特别是对女性的压迫,被系统化、制度化地编织进社会结构的毛细血管中。“三从四德”成为枷锁,女性被物化为家族延续的工具,其独立人格与价值被长期压抑。这种压抑,并非孔孟初衷,却是历史权力结构扭曲下的残酷现实。
而近代的解放与新的悖论则是打破了所有的局面。进入近现代,随着西方思潮冲击和内部革命,东亚社会开始艰难转型。女性解放运动兴起,越来越多的女性得以接受教育,走出家庭,参与社会生产。一批杰出的女性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政治家涌现,成为时代进步的象征。这无疑是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
然而,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解放的进程并未自然而然地导向彻底的平等与和谐。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结构变迁,新的矛盾在滋生。教育资源普及和城市化,赋予了部分女性前所未有的独立意识和经济能力,但也加速了社会阶层的固化。在资源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一种扭曲的性别对立开始在社会中下层弥漫开来。
一部分女性,在挣脱传统束缚后,却可能陷入另一种极端——将个人价值过度等同于物质索取和外在认可,滋生出一种基于消费主义和虚荣心的“公主式”自我中心主义。她们在择偶时提出远超常人负担能力的要求,将婚姻视为阶层跃迁的跳板,并将任何不符合其预期的行为都斥为“直男癌”或“不够爱”。与此同时,部分在竞争中感到失落的男性,则抱持着“传统男性养家”的陈旧观念,将自身困境归咎于女性“要求过高”或“权利过度”,形成了所谓的“男拳”反击。
这种对立,本质上是在社会上升通道收窄、生活成本高企的压力下,两性被迫在婚恋市场进行残酷博弈的缩影。它很大程度上局限于中下层,因为资源匮乏加剧了零和博弈的错觉。而在真正的上层社会,无论是传统世家还是新晋权贵,男女之间更多是基于资本、权力和资源的联盟,性别对立反而被更赤裸的利益共同体所掩盖。
如今的东亚联盟,许多区域便陷于这种看似激烈、实则浮于表面的“拳师”乱斗之中。社交媒体上充斥着标签化的相互攻讦,却少有人反思:在当初全盘否定传统束缚、拥抱个体解放时,是否也一同抛弃了一些关于责任、互助和共同体价值的积极内涵?解放,是否在某些层面演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自私与冷漠的合理化?当“自我实现”被狭隘地理解为物质满足和情感索取时,社会联结的纽带正在悄然断裂。
------------------------------------------------
而东亚联盟这种利用社会分化达成战略目的的手法,并非孤例。回顾不久前的欧洲难民潮,便是另一场触目惊心的“阳谋”。当时,GJ会及其在欧洲的隐秘盟友,巧妙地利用了西欧社会主流价值观中的“人道主义”和“政治正确”,通过操控媒体、资助相关非政府组织,极力鼓吹无限制接纳来自战乱地区、且文化宗教背景迥异的难民。
表面是慈悲为怀,实则包藏祸心。大量难民的涌入,在短期内急剧改变了当地人口结构,加剧了社会福利体系的负担,引发了本土居民的就业竞争和文化冲突,导致治安恶化、恐袭风险上升。这成功地撕裂了欧洲的底层社会,激发了强烈的排外情绪和极右翼民粹主义的崛起,使得传统主流政党陷入困境,欧盟的团结面临严峻考验。
GJ会的算盘是借此削弱欧洲,使其陷入内耗,无暇他顾。然而,他们万万没有料到,这场他们亲手点燃的危机,会成为冯俊在欧洲崛起的绝佳跳板。冯俊敏锐地抓住了欧洲民众对传统精英妥协绥靖政策的不满,以及被压抑的民粹力量。他暗中支持了德国以伊琳娜为代表的、主张强硬移民政策和重振欧洲自主性的政治力量,并提供了关键的技术和情报支持。伊琳娜的成功上台,以及随后德法轴心的转向,为冯俊整合欧洲资源、建立听命于己的“新欧盟”奠定了坚实基础。GJ会精心策划的分化策略,最终却为他人作了嫁衣,这正是他们低估了冯俊这个“变数”的结果。
------------------------------
天穹太空城,冯俊屹立于权力之巅,俯瞰着脚下这个纷扰不断的世界,尤其是在处理了新欧盟、新苏联等庞大而复杂的势力整合后,冯俊的思绪时常会陷入一种深沉的反思。即便他已在末世中建立过一个以绝对力量和救世信仰为核心的铁腕帝国,他也从未停止过对统治本质的思索。
凡事皆有两面性。他来时走过的道路,所依赖的力量源泉,是否会成为未来倾覆的隐患?
他依靠民族主义的自豪感凝聚了部分人心,利用超越时代的科技红利诱惑了精英阶层,通过扶持代理人和强力部门控制了上层建筑。这套组合拳在短期内效果显着,迅速建立了庞大的势力范围。
然而,他深知,这种统治基础的脆弱性。在新欧盟广袤的土地上,在新苏联复杂的情报机构中,在日月科技数以十万计、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里,潜藏着多少仅仅因为暂时的利益或迫于形势而依附于他的人?一旦出现更大的利益诱惑,或者当他的力量展现出丝毫衰退的迹象,这些“忠诚”是否会瞬间瓦解?
更令他警惕的是那种无处不在的国际政治正确的潜在影响。他强势整合欧洲的方式,在许多人眼中是“威权”和“干涉内政”。尽管他带来了秩序与发展,但自由、民主、多元之类的口号依然具有强大的煽动力。在他的阵营内部,是否早已潜伏着深受此类价值观影响、将他的统治视为“必要之恶”甚至“终极威胁”的“睡莲”?这些人平时默不作声,兢兢业业,但一旦外界出现更具“道德感召力”的旗帜(无论其背后真实目的如何),或者当他采取某些必要但看似“不民主”的强硬措施时,他们是否会举起“正义”的旗帜,从内部发起攻击?
他甚至会想到东亚联盟内部那场看似无聊的“拳师”之争。这种基于身份政治的内耗,虽然目前看来无伤大雅,但何尝不是一种社会凝聚力衰退的征兆?如果GJ会或其类似组织,将来利用这种分化,煽动起针对他个人(例如,攻击他的性别、出身、统治风格)的“政治正确”讨伐,是否会在某些群体中引发意想不到的共鸣?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古训,冯俊比任何人都理解得更深。他凭借强大的力量这艘“巨舰”强行改变了河流的走向,但水面之下,那些暗流、漩涡、以及看似平静却可能突然崩塌的河岸,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他:绝对的权力面前,人性的复杂与易变,永远是最大的变数。
他的道路,充满了力量与智慧的辉煌,也布满了猜疑与背叛的阴影。他所缔造的帝国,既建立在坚实的科技与武力基石上,也立足于一片充满不确定的人心沙地之上。未来的风暴中,这些暂时被压制或利诱的矛盾,是否会成为最致命的裂痕?这是他必须时刻警惕,却也无法完全掌控的终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