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1976步步生莲 > 第1509章 歌还能这么唱吗?

第1509章 歌还能这么唱吗?(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好吧,又要说废话了。

估摸记忆主要锚定在三四线城市和农村的小朋友们要吼了:那时候哪特么有录音机,80年代才开始流行的~~~

流行,是有参照的跟风。

没有人引领潮流,哪来的流行?

五十年代,无线电一厂就打破垄断,率先实现了录音机国产化突破。随后通过技术扩散,沪市录音器材厂、京城广播器材厂、金陵714厂等企业纷纷跟进。

到了65年,产量已经突破了一万台,并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不过,那时候产的都是开盘录音机。属于广播和录音的“专业器材”。

主要客户是工厂、学校和各种单位的广播室、宣传站什么的。

L-601型电子管开盘录音机

直到73年,沪市玩具元件厂研制成功?葵花牌hL-1型盒式磁带录音机?,算是真正有了民用产品。

75年国产盒式磁带试制成功,为录音机的民用化奠定了基础。

但挺贵的东西,购买磁带也是不小的负担。就算经济条件好,钱不是问题,家里摆个会放歌的稀罕玩意,也容易被人诟病。

所以,刚推出后的两年销量比较一般。

大概从78、79年开始,人们逐渐的没那么小心翼翼了,买录音机的人家才慢慢多起来。中华、星球、熊猫等品牌民用录音机纷纷涌现。

葵花hL-1盒式录音机

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出现了,买录音机图啥?

电视广播里听了二三十年,耳熟能详倒背如流还不够,特意买盘磁带回家听?

再好听,也架不住常年累月的翻来覆去啊。

推动人们买录音机的根本动力,是78、79这个时间节点上,大量外来磁带进入了内陆。

有些是出国的人买录音机时顺手一起买的,有些是从沿海地区各种途径流入的。

几十年后的人,根本无法想象那时候的人,为了翻录一本喜欢的磁带甘心费多大的劲。

蹬十几二十公里自行车,顶风冒雪的托朋友找关系,都是常规操作。为了一首歌,托几百上千公里外的朋友寻摸都不在少数。

所以,年轻的朋友无法想象,貌似稀少的“外来歌曲”,以各大城市为基点向周边辐射的速度有多迅速。

跟后世网络的传播速度没法比,但比五六十年代手抄本小说传播的速度要快的多得多。

毕竟,抄一本书要多长时间,翻录一本磁带才多长时间……

等时间进入79、80年时,以港台歌曲为代表的外来音乐,几乎已经从偷偷摸摸的私下传播,变成了一种风潮。

细论那些流入的歌,谁的最火?

没有任何争议——邓丽君!

小日子和老美的歌儿听不懂,粤语歌能听懂的人少之又少,唯独弯省的歌儿基本都是国语。

邓丽君的嗓音、唱腔儿和唱词从录音机喇叭里传出来,毫不夸张的讲,听了二三十年激扬颂扬赞扬曲调的国人浑身鸡皮疙瘩。

脑子里就一个念头……歌还能这么唱吗?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