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6章 各种极限操作的老黄瓜(1 / 2)
有一个共识,越有钱的人越容易变得更加有钱。
当掌握的资本、渠道和消息足够多时,赚钱确实越来越容易……
之前搞九龙仓,某人“一手托两家”,各种上不得台面的手段和违规操作一顿折腾才成事。
事后由最大的受益人包船王出面,甩出大把的利益才让各方势力满意的闭嘴。
这次对和黄动手,曲某人已经有能力在规则的框架下,从容的操作了……
他躲在暗处利用资讯和资本优势,合法合规的当渔翁,前台肯定需要人做不那么合法合规的事。
没错,这次站在前台的人,只有老黄瓜一个……
李家诚的计划很简单。
通过三步走,用最快的速度筹到足够的钱。
第一步是,既然已经成功入主和黄,短期内已经不需要再持有那么多的股份了。
所以,玩了一手“压弹簧”,将和黄股价推上高位后套现百分之四点三。
别小看这百分之四点三,一千九百三十五万股呢。
和黄的股价不用窜太高,只要涨到十五块五左右,就意味着能套出小三个亿。
第二步是,高位套现一小点长实的股份……
这是被臧副总和柏世珍忽略掉的,最重要的细节!
麦理思在记者答谢会上宣布了两个好消息,一个是长实要开发红磡,一个是和黄准备开发红磡。
这里面是有区别的。
虽然港府正在推动工业北移,将现在已经与市区融合的古早工业用地转为商住用地。
但推动归推动,工业转商住依旧需要审批。
长实自己囤的红磡土地,以及靑洲英坭在红磡的空置土地,已经获准改变用途。连规划都提前做好了,随时可以动工。
但老黄埔船坞的土地转商住,是要走审批流程的。而这个流程,必然受阻。
不需要李家诚操作,也不需要曲卓或是沈壁在暗处“帮忙”。港岛的其他地产商,就会自觉地发挥影响力去干扰……
港岛虽然有五百万人口,但真正能买得起中高档住房,逛得起大型商超的有多少?
李家诚打造的是高端社区和配套的商业体,锁定的客户群体是中等收入以上家庭,就是所谓的中产。
青州英泥80万平方英尺的临海工业用地,黄埔船坞旧址190万平方英尺,再加上李家诚提过去一些年局围绕着两片地方囤的地皮,加一起足有二十公顷呢
这要发展起来,有钱的中产都被吸走了,别家盖的楼卖给谁?没有住户,依托楼盘建的门店、商超、美食广场哪来的客人?
没有客人能租上价吗?
所以,李家诚故意摆出一改捂着地皮切豆腐块,小片开发等升值的惯用套路,一副要在短时间内对整片地片进行整体开发的架势。就是勾引新鸿基、恒基、新世界、置地等竞争对手出手呢。
长实和青州英泥的地皮已经过审了,竞争对手们的目标必然是干扰老船坞旧址地皮的审批。
老船坞的审批不过,长实地土地和青州英坭的土地无法连成片。最为吸引人的整体开发计划,自然无从谈起了。
试想一下,和黄的地产项目受阻;
公司内部又华洋矛盾尖锐,以至于影响了正常运营;
最核心资产国际货柜码头,因为设备老旧接连出点不大不小,但引人忧虑的事故;
再报出些以韦利为首的老管理层,过往虚报营收粉饰太平的操作……
诸多不利因素叠加下,和黄股价会跌成什么样?
与此同时,长实借助入主和黄,再加上红磡地产项目启动,股价必然飞涨。
所以,李家诚“压弹簧”推和黄的股价是次要目的,推自家长实的股价才是重点。
长江实业72年上市,总股本为5250万股,发行价三元,市值1.57亿港币。
随后的几年长实多次增发股票,将总股本扩充到了一亿股。截止于79年上半年,估值七点二亿港币。
九月末时股价六块七毛二,市值六亿七千两百万港币。
虽然依旧存在估值折价,但与大多数港股上市公司动辄一两倍,甚至更高的折价相比,已经算相当抢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