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1976步步生莲 > 第1624章 老、中、新

第1624章 老、中、新(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不但将历年财政积存的八十多亿消耗的一干二净,还向中行透支了超过九十亿,创下了60以来的新高。

这已经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数字了,但还不是全部。

如果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F)的广义统计方式,将外贸逆差和已确定但还未支付的引进项目全算在内,赤字超过两百亿美元。

造成这一可怕数字的根由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超过七百万的返城知青和同样超过七百万的城镇固有待业青年。

眼下还没有完成最终统计,总数字就已经逼近了一千五百万。

就这,还不包括工作并不稳定,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临时工和农村过剩劳动力。

远处的看不到,就京城眼皮子底下。秋天以前,没工程硬安排工程,起码让很大一部分有个赚钱的活计。深秋后随着工地陆续停工,街面上大量闲散人员再次冒头。

不能怪一个个的不着家。

大多数家庭动辄五六口,房子就屁大点,在家也待不住呀。

都跑大街上无所事事的逛游,顺带着找找饭辙,撩撩闲,生事是必然。

现在,夏秋时干了几个月的活儿,很大一部分兜里还有俩子儿。等再过俩月,兜里的钱花的差不多了,年关也到了……将会是怎样的局面,完全是可以预见的。

怎么就一下全放回来了,就没考虑安置问题吗?

不是考不考虑的问题,是妥协的结果。

去年彩云的“火药桶”不是个例,而是代表。代表着知青这一群体已经安抚不住了。再不往回放,必然会“炸”。

朱元璋老家的血手印,同样不是个例,也是代表。代表着“队”这一个概念,已经维持不下去了。

归根结底,是眼下这届班干部,威信远不如上一批。这是无奈的事实,既然压不住,就只能妥协。

而以上两个压不住,是存在矛盾的。

如果只是知青在的缓解压力。

但“插队”的重点在于队,由“队”去承接城镇的过剩劳动力。“队”没了,难道插户吗?

一家给分一个,然后命令:人就放你家了,帮你家干活,你家管饭,每个月再给发几个钱?

那不疯了嘛。

所以,眼下的局面,是不得不的妥协的结果。

这还只是城镇呢,农村同样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至于解决的办法,无非是想尽一切办法的创造劳动岗位。但工厂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需要先投入,大笔的投入。

也不是立项后瞬间就能拔地而起,立马开始招工的,需要建设周期。

于是,眼下的情况就出现了。

钱花超了,工厂还没影呢。

起带动作用的工厂都没影呢,计划中的关联配套产业就更没影了。

而一两千万待业青年,迫切的需要解决吃饭问题……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