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5章 银行是门大学问(2 / 2)
没错,血赔。
这依旧不算完。
77年嘉华银行在星家坡设立了嘉华财务。注册资本500万新元,主要从事贸易融资业务。
由于在市场调研不足、管理团队经验欠缺等原因,两年亏损了120万新元。
另向以估值仅为六百万港币的仓库为抵押,向刘灿松家族控制的贸易公司放贷800万港币,抵押品为该公司于星加坡的仓库。眼下贸易公司因为经营不善,已经处于破产边缘。
星加坡当地仓储市场竞争激烈,仓库的市场需求和价值评估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那几间估值六百万的仓库,真正变现时根本卖不上价,甚至能不能卖出去都两说。
眼下嘉华银行不良贷率接近百分之十四。抵押品仅覆盖百分之六十,且抵押品估值平均高估百分之二十到三十,预计实际回收率不足百分之五十。
银行贷款总额4.9亿港币,客户存款3.8亿,存贷比高达百分之一百九十二,远超行业安全线百分之八十五。
过度放贷导致资本充足率只有百分之九点二,资产质量受到严重冲击,资金流动性枯竭。
全靠从汇丰和渣打等银行拆借的1.1亿港币,才勉强维持局面。
再就是将总部大厦底层商铺出租,每年可以有大概240万港币的租金收入,能够覆盖很大一部分日常开支……
这么一家眼瞅着就要活不起的银行,曲卓买来干嘛?
银行是一门神奇的生意,能不能“活得起”要看如何操作。
以普通商业投资的视角看,和以银行家的视角看,结论是完全不同的。
抛开立场不谈,沈壁个死鬼佬绝对当得起“银行家”三个字……
嘉华银行的总资产2.11亿港币,因为远高于行业平均值的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跌破百分之十的安全线。
再加上平均年利率高达百分之十一点五的1.1亿拆借款,导致市净率(PB)仅为0.6倍。
以总部大楼,十二家自持分行做抵押,由汇丰提供1.1亿过桥贷款,曲卓只需出资一千六百六十万港币就能完成收购。
等眼下在纽约期货市场打滚的钱回来,直接还上贷款,根本付不了几个利息。
再将4200万港币的不良贷,按百分之六十的折价打包卖给汇丰旗下的资产管理公司。回款两千五百二十万港币,释放资本充足率至百分之十二以上。
汇丰并不吃亏,嘉华银行连百分之五十都收不回的不良贷,落到汇丰手里绝对能收回百分之六十以上,这是一笔对双方来说属于共赢的买卖。
嘉华银行还可以接入汇丰的SWIFT系统,将国际汇款处理效率提升5倍。单手续费收入,就可以从现在的年300万港币左右,预计增至1200万港币左右。
汇丰也可以绕过审查过于谨慎苛刻,且效率低下的中行港岛分行,和主要做内陆与南洋资金流转,对英资极不友好的南洋商业银行,通过嘉华银行获得与内陆的高效资金通道,同样属于共赢。
嘉华的持股人不卖怎么办?
一定会卖,也必须卖!
不需要任何违规、违法操作。
只要沈壁稍稍动下小指,港岛银行业监理处通知所有股东:以嘉华银行的资本状况,不可能通过80年的港岛银行牌照续期审查。
然后,沈壁派出汇丰的业务员,挨个找上门去谈收股就行。
牌照即将被吊销的压力下,不论是林家二代,还是持股的港岛本地中小投资者和投资机构,都必然会迫不及待的释放手中股份。
不然,等消息传到社会面,引发储户恐慌性挤兑……百分之一百九十二的存贷率,哪有钱兑付?
一旦走破产流程,或被汇丰、渣打接管,手里的股份别说六折出手,三折都属于烧高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