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8章 等出了正月再揍(1 / 2)
在除夕当天赶回家,曲卓的心情本来挺好的。被莫名其妙的岔了一道,忽然间就开始烦躁了。
心情很复杂。
感觉自己跟那个摊主,某种层面上有那么点像……
等车从安定门西大街拐进北锣鼓巷,见谢楠还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模样,没好气的问:“怎么啦?”
“啊?”谢楠下意识踩了下刹车。
“琢磨什么呢?”
“……”
谢楠一副欲言又止的死出,纠结了一下,尬里尬气的说:“就……也不知道春燕那边怎么样了。”
“打个电话问问呗。”
“哪能随便打呀,怎么着也是涉密项目。”
“让徐晓燕寻摸一批慰问品,以计算机中心的名义送去。”
“啊?”
“啊个屁!让徐晓燕筹备一批慰问品。你,押着东西以计算机中心的名义给7904送过去。”
“什…什么时候?”
“问我呢?自己想招儿联…看路!”
“吱~”
刺耳的刹车声响起,一帮从胡同里疯跑出来半大小子,呼呼啦啦的打车前面过去……
得亏路上没冰没雪,车速也不快,一脚急刹踩停了。
谢楠吓了一大跳,落下车窗吼了两嗓子,皮小子们呼呼啦的钻进胡同里没影儿了,升起车窗继续往前开。
酷路泽顺着北锣鼓巷一路向南,快到钟鼓楼东大街路口时,曲卓看到前面南锣鼓巷从北口开始,一溜大红灯笼向南延伸。
谢楠已经发现了领导心情好像不咋地,一直用余光叼着,忙说:“曲秀梅,想着给帽儿胡同每个院儿门口挂俩红灯笼。
徐理事长说搞特例不好,走海天基金的账从京城美术红灯厂(前身是文盛斋)订了两千只灯笼。街道出面张罗,把整条南锣鼓巷和东西十六条胡同都装上了。”
“挺好。”曲卓调整了下坐姿,打起精神。
“对了……”谢楠一路上净走神了,快到地方才想起来要汇报下情况:“我是小年那天,跟你对象,你小姑还有外甥一起回来的。
同行的还有港岛基金会的几名弯省工作人员,都安排在五号院住着,计划初四开始分头去各地走访慰问。
基金会正式挂牌了,对外名称是炎黄互助基金会。主要任务依旧是连通、促进两岸民间交流。同时兼顾帮助南洋华人寻找、联络内陆失联的亲人。
南洋联谊会派了三个人加入港岛基金会,负责梳理他们自己的帮扶名单,管理资金账户,薪资自理……”
小姑带着儿子来内陆过年,是之前计划好的。省的初一初二别人家热热闹闹的,她自己一个人各家待着。担心左邻右舍嚼舌头,门都不愿意出。
再一个,张桢之的爷爷去年刚入冬时没了。老的不在了,就没必要过去装样子了。
至于南洋的钱,让南洋人自己管理,是曲卓授意徐晓燕的。
主要是因为促成此事的南洋联谊会,是一个非常松散的组织。没有明确的制度章程,成员间也不存在隶属关系。
大大小小那么多国家,参与奔走联络,还有过手资金的人没有系统的安排,都属于义务帮忙性质,保不齐最后就得搞出本糊涂账。
一旦经手,出了问题容易说不清楚。
所以,钱让他们自己管,名单也让他们自己做。两岸基金这边只是按名单帮忙寻找和考察情况,再根据情况按需送钱。省得给多了收款人存不住,真正用钱时又没个指望。
不白帮忙,差旅费一笔是一笔的实报实销。
等过几年进一步放开,走动起来方便了,把南洋的部分分出去让他们自己搞……
担心出现糊涂账跟着沾包,是曲卓给徐晓燕的说法,还有一点他没说出来。
南洋华人基本都是商人,内陆亲眷扎堆的地方,也都属于特别会做生意的地方。
基金会是非营利性公益机构,要远离那些善于将所有事,都变成生意的人。
首先,看不上那点钱,即便数字再大也看不上。
其次,有些人胆子太大,路子太野,挨雷劈的时候容易沾包。
明知道要远离,为什么还往前凑?
一方面,南洋真正有影响力实业家不少,结份善缘不是坏事。
一方面,暂时借个名头。
弯省那边需要等一个合适的契机,才能真正放开两岸连通和民间交流。
在那之前,内陆这边最好一直低调行事。
不然,消息一旦扩散,大批人涌上门来寻求帮助,帮还是不帮?
这也是一直没有正式挂牌的原因。
但一直不挂牌,又不是真正的涉密单位。搞得半神秘不神秘的,不是长久之计。
“炎黄互助基金会”这个临时性的名头就很好,将工作范围定位成“南洋”。既有了公开使用的名头,还能含糊掉真正的工作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