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1章 时代的馈赠(1 / 2)
猜猜这一版现在值多少钱
80版猴票(志号t.46《庚申年》)
黄永玉原画,邵柏林设计,姜伟杰雕刻,是49后第一枚生肖邮票,被誉为“金猴”或“猴票之王”。
原计划发行八百万枚,后缩减至五百万枚,最终因印刷技术限制,实际成品仅四百四十余万枚。
听起来好像很多,但发行时邮票就是邮票,大多数都被用于日常邮寄消耗。
若干年后实际流通量不足百万枚,全新品仅占存世量百分之十左右,绝大部分藏家手中,整版极为罕见。
所以,才有了汉口邮局秦先生工当年用三个月工资购买了15版,2000年出售5版换得两套房的故事。
秦先生不是集邮爱好者,也不知道那玩意未来会很值钱。他的情况不是个例,都是无奈之举。
邮局有经济指标,任务下到小单位,单位再落实到每个人的头上。
秦先生所在邮局要求每个人必须卖出十五版,完不成任务不但要挨批评,还要扣工资。
卖不出去咋整?
只能自己花钱买下呗。
一枚八分,一版八十枚,就是六块四。
十五版九十六,正经是普通工人三个月的工资呢。
秦先生不是个例,汉口也不是个例。
街道柳主任媳妇在邮局上班,不但自己有任务,还额外背负了一份领导的嘱托:大家都不宽裕,你家里老柳在街道上班,认不认识平日里寄信多的单位?
邮票又不过期,买一批存着慢慢用,帮助家庭条件困难的同志分担点压力……
柳主任能咋办,厚着面皮管片儿里问呗……
派出所、菁华学校、戏剧学院……还有基金会。
基金会这种时下还没有明确定义,公不公私不私的单位,与现有体制不兼容的地方简直不要太多,实际运行起来麻烦事不少。
别看都是些小事,但小事也是需要解决的。总不能啥问题都向上反映,让上面往下打招呼吧。
街道和派出所在权责范围内帮了不少忙呢。
平日里因为公事“化缘”是一码事,柳主任头回因为私事开口,徐晓燕肯定得给面子。
基金会日常往各地的信件往来确实多,信件又是眼下这年头人们的联系沟通最主要的手段,于公于私都能用得上。
没怎么犹豫,就说:有多少完不成的指标就都送来吧……
在徐晓燕想来,一家邮局虽说有几十号人,不能说人人都困难呀。领导工资高,起个表率作用多买点。职工之间互帮互助一下,窗口再卖一些,剩下个几十版实在没招儿了,基金会花上几百块钱买下来慢慢用呗。
老柳也是一样的想法,寻思着欠几份人情不如欠一份,就没麻烦其它几家。
告诉媳妇:你们先自己想招儿,临秋末晚实在完不成的指标的部分,就基金会去吧。
老柳和徐晓燕都没想到,邮局的那位领导是真不客气。
主要是老柳媳妇有点傻实在。
领导问她,那是个啥单位,她说不大清楚。只知道那个单位挺有钱,逢年过节发福利是,给街道和派出所都带份儿。年前买了两千只灯笼送给街道,给整个南锣鼓巷十六条胡同家家户户都挂上了。
邮局领导一听……这是碰上个大财主呀!
压得全局上下愁云惨淡的任务解决了,心气儿也上来了,准备争个第一,抢个先进。
照着两千只灯笼的价儿来,今天上午邮票正式开售后,亲自带着老柳媳妇和四整包足足四百版邮票,外加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拜访基金会……
徐晓燕闹了个哭笑不得,看着老柳媳妇尴尬的模样,没说什么。只是签单子时念叨了一句:挺好,后面好些年都不用买邮票了。
潜台词:就这一次,没下回了。
等人走后,拆开一包……侧坐的金丝猴手持寿桃,双目圆睁神态机灵,黑色毛发根根鲜明。大红的背景带着“满天星”网纹,瞅着又漂亮又喜庆。
三万两千枚呢,单位公用能用到猴年……能用到下个猴年去。
这年头不兴发红包,就一人发一版,图个喜庆吧……
加了香油、黄酱、姜末的猪油渣韭菜馅饺子鲜香多汁,白菜蜇头还加了海米和粉条的凉菜脆爽解腻,一整天没正经吃饭的曲某人,跟老黎干了两小盅后闷头一顿吃,撑的五饱六饱。
快十二点出去看放花时被动的腆着肚子,慢悠悠的踱步,活脱像是个领导……
鞭炮没少买,足足放了半个多小时。
主要是对于基金会职工们的收入水平来讲,是真的便宜。
每家每户除了凭副食本,在副食店的临时烟花柜台买两串二百响的鞭和五个小礼花,还能去西单菜市场开的鞭炮专区花钱不限量的买。
小孩玩的小鞭儿一百响的一毛五,五百响的大地红八毛。单筒单响的大礼花一个两分五,火炬花(魔术弹)一根三分钱。
“炮打灯儿”“太平花”之类的中小型烟花,最贵的一个也也才五毛钱。
家家户户少说买上四五块钱的,基金会还买了两百块钱的大鞭和一百块钱的大花,在胡同里噼噼啪啪的好一阵放,把周围胡同的住户都吸引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