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1976步步生莲 > 第1727章 似曾相识的训练有素

第1727章 似曾相识的训练有素(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新竹交大58年成立电子研究所,63年成立省内首座半导体实验室。64年成立囊括半导体物理、晶体管原理和集成电路设计等专业的电子工程系。

67年增设博士班,研究方向为osfet器件和双极型集成电路工艺。

69年开发出了首个硅基集成电路,技术水平一度赶上了当时国际主流的小规模集成阶段,但也就到此为止了。

技术水平基本停留在诸如触发器、门电路之类的基础元件开发上,后面主要资源放在研究半导体物理理论上。

70年代末,半导体实验室虽具备3微米制程能力,但系统级架构设计能力和复杂逻辑电路集成技术,只能说处于“萌芽”状态。

对了,工研院的示范工厂,就是新竹交大参与建设的……

弯大在与交大差不多的时间里,基于电机工程系电子组,开设了半导体器件、固态电子学等课程。

69年建成省内首个集成电路实验室,研究重点放在了双极型晶体管和ttL逻辑电路。

72年电子工程研究所成立后,研究方向聚焦于如Si外延技术之类的半导体材料生长、pN结特性分析等器件物理模拟。

在七十年代中期,搞出了一片4位计算器芯片……

相比之下,新竹清华在半导体和微电子方面起步是最晚的。

76年成立电机工程学系,79年增设“半导体元件”和“集成电路设计”课程。实验室配备离子注入机和电子束曝光系统,初步具备了五微米器件加工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新竹清华56年成了原子科学研究所,早期专注核电子学,70年代后拓展至半导体辐射效应和传感器开发。

虽然学系建立的晚,但积累还是很有一些的。

除了以上三家高校,还有一个成功大学,70年代开设了“半导体物理”选修课,眼下还未形成独立专业,研究方向集中于半导体器件封装技术……

别看2号下午的这场所谓公开课,从确定到执行的时间非常短,但从人员筛选,到流程准备都极为高效与完善。

详情代入内陆高校如果搞一场类似的,邀请“外籍学者”主讲的公开课,大体上会是个什么样的安排,基本上大差不差。

参与的绝大多数人,任务只有一个,拿出最好的精神风貌,严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讲。

安插在礼堂不同位置的十余位“精英分子”,负责在需要时起身互动,寻找合适时机问出各类准备好的问题……主演、群演分工明确井然有序……

主演也好、群演也罢,虽然被突如其来的,颠覆认知的外界学术与科技进展和授课学者的身份背景给雷的够呛,但毕竟是精挑细选出的优秀人才,还是绷得住的。

问题在于,“耳听”和“眼见”是两码事。

就像之前在内陆闭塞了一二十年,不少人都知道外面的发达国家满眼高楼大厦,遍地车水马龙。

但知道归知道,等真有机会真正出去时,亲眼看到了“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依旧震惊的合不拢嘴。甚至不知道多少人心生绝望,认为自家永远也追赶不上……

弯省三所高校和几大科研机构精挑细选出的“优秀人员”,也是一样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