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代晋 > 第一四一八章 急迫(二合一)

第一四一八章 急迫(二合一)(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桓嗣站起身来,躬身道:“陛下,臣没有任何嘲笑之意。谁也不能算无遗策,此番计划,也是精妙之计,只是东府军狡猾,石生轻敌,而非陛下之过。陛下万万莫要多想。为今之计,当考虑后续之事,而不要陷入此败之中难以自拔。”

桓玄叹了口气道:“朕知道此次计划失败,对大局影响甚大,朕正是因为没有好的办法,才会……才会……哎。眼下之局,如何扭转?朕实不知该如何是好。”

桓嗣看着桓玄,桓玄虽然已经是大楚之主,但他其实不过二十几岁罢了。桓嗣心中虽对桓玄的诸多作为不满,但扪心自问,自已二十几岁的时候,和桓玄根本无法相比。自已有什么资格去嘲笑他,去看轻他。

“陛下,局势虽恶,但也非不可收拾。我大楚尚有十二万大军在京城,兵精粮足,有何可惧?在臣看来,眼下我们有两个选择。”桓嗣沉声道。

桓玄抬头看着桓嗣,急切问道:“恭祖快说,那两个选择?”

桓伟也看着桓嗣,露出渴望之色。

桓嗣沉声道:“第一个选择,便是化被动为主动。我分析了此次石生大军失败的原因,不是石生无能,而是东府军狡猾,偷偷调兵马前往增援。而我们并未察觉此事。也就是说,敌人从我们眼皮子地下调集兵马回援广陵,而我们一无所知。之前我向陛下提出出城进攻之事,便是为了牵制他们,令他们无法抽身增援广陵。可惜陛下未准许。那么现在,陛下要下定决心,主动出击了。趁着他们的兵马尚未归来,趁着他们兵力减少之际,趁着他们还在为歼灭石生的兵马而沾沾自喜之际,我们当主动进攻,给他们一当头一击。此乃化被动为主动之策也。”

桓玄桓伟呆呆看着桓嗣,满脸错愕。搞来搞去,原来还是桓嗣一贯主张的激进的进攻策略,要主动进攻。若是之前,桓玄定然立刻拒绝他的主张,但现在,桓玄却犹豫了。

桓嗣的意思是,东府军之所以能在广陵取胜,便是因为有援军回援所致。援军便是在眼皮子底下的城外东府军中抽调的。要趁着对方援军兵马尚未返回,发起进攻。乘虚而攻,取得战果。这样的考虑,似乎颇有道理。

“可是,恭祖。对方城外兵马阵容齐整,并无异动。其营地防御设施完备。即便是如此严寒之事,也未见有骚乱。况且,这段时间,他们天天炮轰城池,并未有任何退缩的情形。倘若如你所言的那般,他们抽调了大量的兵马去广陵作战,又怎敢如此嚣张?他们不怕我们发现他们的行动噩梦?”桓伟皱眉道。

桓嗣冷笑道:“李徽诡计多端,乃当世奸雄。他用兵颇为诡异。我之前也有如你一样的疑惑,但现在我想明白了,东府军炮轰京城不停,正是为了掩饰他们抽调兵马救援广陵的事实。一个人走夜路,喊得越大声,其实心里越是恐惧慌张。前几天,他们火炮一直轰击不停,便是要以此迷惑我们,造成他们时刻要进攻京城的假象。这便是掩饰。而在广陵之战的消息抵达之后,他们这几日却又偃旗息鼓,毫无动静,这难道不是件奇怪之事么?这正是因为,广陵之战后,他们意识到我们识破了他们虚张声势的意图,担心我们乘机发起进攻或者是报复行动,所以他们才会停止骚扰,龟缩防守,甚至后撤了数里,靠近钟山大营。这恰恰反证了我的推测是正确的。已经过去数日了,他们的增援兵马就快要抵达了,此事不动手,便错失良机了。”

桓玄重重点头,他听明白了这其中的因果关系了。桓嗣观察的很细致。城外李徽的兵马先是虚张声势,掩盖其兵马抽调走的事实。战况传来之后,立刻收缩阵型后撤数里,做防守之状。那正说明他们之前的行为就是为了虚张声势的掩饰。

“恭祖的分析有道理,这么看来,确实是在我们的眼皮底下抽调兵马离开的。李徽这狗贼是怎么做到的?我们居然没有察觉。”桓伟皱眉道。

桓嗣冷声道:“夜寒风冷,前段时间又下了大雪,指望那些东西能够彻夜监视是不可能的。东府军定是夜晚离开,无人知晓。现在的问题是,必须要出兵进攻,这是我们最后的扭转局面的机会,不可再犹豫了。”

桓伟道:“万一进攻失利呢?对方已经收缩阵型,做好了防备。我大军此刻出击,岂非是正中他们的下怀?”

桓嗣大声道:“那也要进攻。哪怕付出一些代价,只要损毁他们的火炮火器,攻城器械。那也是值得的。现在最具威胁的不是其他,正是东府军的火器。此番出击只要能摧毁他们的火炮,损坏他们的攻城器械,他们便无法发起进攻。那是他们的依仗。捣毁了这些东西,李徽反倒不敢攻城,反而会撤军。否则,待其增援兵马归来,他们再无任何顾虑,便会猛攻京城。东城的设施已经被摧毁殆尽,幼道,你认为东城能守住么?东城一破,整个内城,甚至这皇宫大殿,恐都难逃火炮威胁了吧。”

桓玄和桓伟沉默不语,这件事一时确实难以做出决断。无论如何,据城而守总比出去进攻要好。放着坚城不守,主动进攻敌人,实在是有些说不通。

桓嗣沉声道:“陛下若觉此法不妥,那便只有第二个办法了。”

桓玄忙道:“第二个办法是什么?”

桓嗣冷笑一声道:“第二个办法便是,陛下即刻下旨,我大军即刻弃京城西去,回到荆州。自此以后,拒江荆梁益之地,或可割据而守。但若想要得东南天下,甚至是什么天下一统之望,那恐怕便是痴心妄想了。”

“什么?”桓玄怒而出声。

桓伟大声道:“恭祖休得放肆!”

桓嗣道:“我说的乃是实情。陛下又不敢主动进攻,那便只有被困守于京城。如今京城以西兵马空虚,为守京城又不敢分兵,则寻阳之地必为刘裕和李徽所据,自此大江通道封锁,再无退路。李徽甚至不用攻城,只需困着我等,京城迟早告破,我等插翅难逃,陛下等着被李徽擒获,沦为阶下之囚吧。唯有此刻回荆州,方可保全。陛下,臣这两个办法乃是一攻一守之策,陛下既不肯攻,那便只有守。不攻不守,便是困守等死。臣说话虽然不中听,但难道不是实情么?”

桓伟叫道:“恭祖,你怎可如此胡言乱语?你住口。”

桓玄面色愤怒,怒视桓嗣许久。终于转过头去,缓缓踱步道:“幼道,他说的对,他说得对。情形确实如此。朕不能再犹豫了,要么攻要么守,不攻不守便是等死。要下决定了。朕再想一想。恭祖,容朕再想一想。”

桓嗣躬身道:“时不我待,明日一早,臣来听陛下决断,再不能迟了。”

……

钟山南坡下,东府军后军大营。

数日之前,李徽下令大军回撤至此。原因有二,其一是因为有钟山的阻挡寒冷的北风,钟山大营比城东大营要舒适了许多。

大雪下了之后,天气极寒。尽管东府军有完备的保暖衣物和帐篷睡袋,还有配发的燃烧更持久热量更大的石炭饼燃烧取暖,但是天气的严寒是客观情形,兵士们总不能裹着睡袋天天在帐篷里烤火。防寒防冻的事情从来都是军中的大事。

从进攻京城开始,军中已有大量的兵士手脚冻伤皴裂,造成了影响。这也为什么冬天兵马作战是军中大忌的原因。

当然,这不是主要的原因。寒冷是无法阻挡东府军的脚步的,李徽退到钟山大营的主要原因是出于战术上的考虑。

蒋胜和郑子龙歼灭桓石生大军的捷报传来,全军上下震动惊喜。李徽自然也是高兴万分。但他立刻召开了会议,宣布了兵马后撤钟山大营的消息。

所有人都感到很意外,不明白李徽为何这么做。桓石生大军被歼灭,大军理当毫无顾忌的攻城才是。这么多天来,一直虚张声势,以火炮轰城。虽然取得了效果,但真正的进攻并没有进行。军中将士急切之极,只能耐着性子等待命令。

现如今,京城攻城战没打,别处的东府军兄弟倒是取得了大捷,更令众人心焦。本以为此次即将进攻,但主公又宣布了退守钟山大营的消息。难道说,反倒是要放弃攻城不成?

李徽没有做过多的解释,他只是告诉众人,稍安勿躁,不要急在一时,听从命令便可。

私底下,在和苻朗李荣朱超石朱龄石等高级将领的小范围的会议中,李徽解释了他为什么这么做。

“孙子曰:穷寇勿迫。广陵之战后,局势已在我掌控之中。如今桓玄必急迫万分,因为他面临着进退两难之局。姑塾以西兵力空虚,他需要分兵去重新部署,又怕我大军攻城。所以这种时候,不宜迫之甚急,否则穷途末路之敌,会爆发出极强的战斗力。正所谓狗急跳墙,便是如今的状况。桓玄毕竟还有十几万兵马在手,从兵马数量上而言,更甚于我。越是这种时候,越是不能给他机会。眼下的局势,拖下去对我们有利,着急的是他们,我们何必要主动攻城呢?”

“另外,广陵之战的胜利会让对方认为是我攻城兵马增援广陵,所以才能取胜。他们可能会利用这个机会铤而走险突袭于我。所以,我们必须要加强他们的这种印象,让他们认为我们确实担心他们出城攻击。故而撤兵到钟山大营,乃是造成我们害怕他们出城进攻的假象。越是如此,他们便越是会信以为真,他们便越是可能会进攻。如果他们进攻,东城大营是不够牢靠的,钟山大营背靠山坡,前方开阔,便于作战。所以,我才做出这样的决定。”

众人闻言面面相觑,他们怎么也没想到主公心里其实是这么想的。第一个理由尚可接受,避免对方狗急跳墙是对的。第二个理由则让人摸不着头脑,主公怎么会觉得对方会主动进攻?他们疯了不成?主动来攻?

即便所有人对李徽的智谋从不怀疑,甚至敬若神明。但这一次,包括李荣在内,都觉得主公恐怕要失误了。

但很快,事实给所有人上了一课,告诉他们,什么才叫做算无遗策,什么才是顶级的谋划,顶级的料敌机先。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