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代晋 > 第一四三五章 勃勃(二合一)

第一四三五章 勃勃(二合一)(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二月中,司马德宗一行启程回京。刘裕率众将领于寻阳码头相送,司马德宗率领文武官员登上缴获的荆州战船,浩浩荡荡沿着大江直奔京城。

在此之前,王谧已率一万五千中军先行回到京城。这自然是刘裕的要求。刘裕要他提前回京看看东府军是否真的已经撤离,刘裕有些担心李徽玩手段,所以让王谧早做探查,以免上当。

王谧探查的结果是,东府军已于二月初陆续撤回徐州,除了京口有两万兵马驻扎之外,包括姑塾之地在内的京畿乃至周边地区已经全部撤空。京城只有谢琰率领的一万余中军驻守。

李徽确实是信守承诺撤离了,这让刘裕窃以为喜。他认为自已的计划是成功的,利用司马德宗作为工具,确实可以钳制李徽不敢轻举妄动。

其实包括刘毅诸葛长民以及自已的两个弟弟都很疑惑,为何李徽拥有强大的实力,却肯乖乖的听从摆布,而不是翻脸进攻。刘裕并没有给他们详细的回答,有些事只有刘裕自已心里明白。

譬如李徽这个人,在刘裕看来,虽然能力卓越,但是也有巨大的弱点。拥有实力却不善于运用,只满足于偏安一隅而不肯进取,没有什么远大的志向。他或许是个好的地方霸主,但却难成大业。

这一点其实刘裕在徐州的时候便已经这么认为了。当初刘裕便早就认为李徽可以趁着天下大乱自立了,但是李徽却死活不肯。自已提过几次,却被李徽冷言拒绝,搞得自已一肚子气。也正因如此,刘裕认为李徽嫉贤妒能难成大器,终究生出了叛离之心。跟着李徽,没有任何的前途。无论是个人还是徐州,都难有发展。

经过细细的思考和判断,刘裕心里其实对李徽有了一套评价的体系。他断定通过司马德宗能够要挟李徽,便是基于这套体系评价之后得到的结论。他料定李徽不会翻脸,不是因为李徽没有实力这么做,而是他根本没有这样的意愿。

事实证明,李徽确实如自已所料的那般做了。只不过,李徽确实有些手段,他让谢琰组建中军留在京城,掌握军政权力,这是个高明的做法。自已也正是这么做的,那是因为自已暂无挑战和激怒李徽的实力,所以被迫如此。若是易地而处,自已绝不会和李徽一样妥协。实力便是一切,实力碾压对手,还谈什么仁义。

李徽此举的可笑之处便在于,他既想要掌控朝政,却又要做出妥协的行为。这让人觉得他其实很愚蠢。他以为这样可以控制朝政,但其实,这却是自已最想要的结果。

那王谧是一年前为自已所用的。一年前,自已收拢江州各郡的时候,王谧是建安郡的郡丞。当自已知道他是琅琊王氏的子弟,且是王导的孙子的时候,自已便知道他将来必有大用。于是刘裕刻意同他交好,将他召为军中司马,和他多方接洽交好,赠予珠宝美妾,引为座上之宾。此番推他出来,让他一步登天,王谧更是感恩戴德。

王谧便是自已在京城公开的棋子,而且是绝对受自已控制的棋子,因为王谧的两个儿子留在豫章军,就在自已身边为将。这可不是刘裕提出来的,而是王谧提出来的。当刘裕提出要举荐他为中书令,领中护军的想法后,王谧便主动的提出了这件事。双方心照不宣,刘裕提供机会,王谧以子为质表明效忠之意,一拍即合。

有王谧在京城,刘裕可以抓着这根线,随时实现自已所希望做到的事情。

当然,最大的一张牌还是司马德宗。司马德宗现在认定自已是拯救他的人,和李徽一样,甚至比李徽更忠心。这才是自已最赖以凭借的一张牌。

不得不说,让司马德宗回京是冒险的,很可能会失去对司马德宗的掌控。但刘裕知道,自已不得不冒这个险。如果自已羁留司马德宗,很快便会风评扭转,那么李徽便可名正言顺的率军来攻。所以他不能给李徽机会。

不过,刘裕可不会允许自已失去这张牌。所以他做了多方的准备。除了王谧这根线之外,刘裕做了更多的安排。

首先,司马德宗身边的禁卫兵马全部是刘裕安排的豫章军中人员,掌控司马德宗的一切行动和身边的各种情形,甚至掌控司马德宗的生死。

其次便是朝中官员。司马德宗在豫章之时,大量官员大族前来觐见,恭贺司马德宗复位,道贺大晋社稷重立。而刘裕便让司马德宗在豫章便任命朝廷官员,运转新朝廷。大量的官员被任命,包括三省所属的大量高级官员。

哪些人员,十之八九是刘裕点头举荐的。包括尚书省的几名尚书,左右仆射乃至下边的人员。中书省的侍郎和舍人。门下省的一些官员。

虽非全部重要官职,但起码有一半以上都是刘裕举荐的人。这些人都是见了刘裕之后,得到了刘裕的赏识,表达了效忠之意,才得到了任命。

可笑的是,李徽是尚书令,他的尚书省之下的大量主官都是自已人。他这个尚书令只是个摆设而已。

通过官员的安插任命,整个新朝廷里的主要官职中,起码五成都是自已的人。自已已经织就了一张巨大的网,将司马德宗掌控的同时,也将保证朝廷之后的政策向自已有利的地方倾斜。

而可笑的是,李徽完全没有预料到这一点,他还以为通过谢琰谢汪这些少数的官员大族便可分庭抗礼,便可对自已进行限制。这实在是有些幼稚。

当然了,刘裕对目前的实力对比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不会做出出格的举动去激怒李徽。他会小心翼翼的把持着那个度,让李徽感到不舒服,让自已有利,但同时也不会让李徽抓狂翻脸掀桌子。趁着这样的机会,他要大力的发展自已的实力,提升自已的声望,让自已变得强大起来,等待机会,等待局面的逆转。

以前,刘裕想到李徽,心里头都有一些发毛。但不知从何时起,刘裕不在如此。而且眼下这和李徽斗智斗勇的事,不再变得可怕,反倒还颇有趣味了。就像是和一个棋力高深的绝顶高手下棋,越是博弈复杂,便越是趣味盎然。

二月二十三,司马德宗率文武官员抵达姑塾,从姑塾码头上岸。谢琰谢汪等京城官员百余人前往姑塾相迎,场面颇为弘大。

司马德宗很是高兴,对群臣多加勉励褒奖。在姑塾歇息一日,次日启程,午后时分抵达建康。

进入建康城的时候,司马德宗掩面流涕,激动不已。看到长街上熙攘的百姓拥挤相迎的场面,司马德宗更是说不出的激动和感慨。从他即位开始,便是个十足的傀儡,胆战心惊的以求自保,甚至不惜装傻充愣,忍受许多讥讽和嘲笑。

他挨过司马道子的巴掌,受过桓玄当面的辱骂,当年被王绪等人玩弄欺骗,被迫屈辱的写下禅让诏书。从皇帝之位上下来,俯首如喽啰。现如今,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重新回到了京城,重新成为大晋之主。其中滋味,只有他自知,怎不心生感慨。

次日上午,隆重的登基典礼举行。虽然在寻阳已经登基过一次了,但那一次太仓促。坐上宝座的那一刻,司马德宗浑身轻松,连骨头都是酥的。他从没感受过这宝座是如此的舒适,坐上去是如此的舒坦。

司马德宗发布诏书,改元义熙,遇事道义尚在,天地光明之意。同时大赦天下,嘉奖有功之臣。之前各种任命,此刻以正式诏书的名义昭告天下。

随后,司马德宗发布安民诏书,告于天下。诏书言道:“大晋社稷,屡遭逆贼觊觎,磨难深重。先有道子弑君谋位,后有桓贼窃国夺主。祖宗社稷,风雨飘摇。天下百姓,莫不失所。征伐攻占,血流成河。百姓困苦,十室九空,死难者无数。朕蒙羞受辱,放逐于外,社稷蒙尘,遍地腥膻。幸有忠臣良将,起兵于危难之中,匡扶社稷之危,挽狂澜于既倒。尤以李徽、刘裕二人居功至伟,乃有社稷安定之日。朕方能保全祖宗社稷,国祚方得以延续。……从此以后,天下乃安。朕定勤政爱民,为名生息。从此刻起,朕向大晋万民保证,我大晋再无动荡之日,百姓当得享太平,大晋将得以中兴……”

安民诏书送达各地,张贴于京城内外州府街巷。那诏书自然是司马德宗美好的愿望,他希望从此可以天下太平,他也相信这一点。而大晋的百姓们,也有很多人相信诏书上的话。他们厌倦了动荡恐惧的日子,厌恶攻伐征战,他们都累了。他们为这份诏书而欢欣鼓舞,认为大晋从此真的可以太平了。

当然,在许多人看来,这一切只是暂时的安宁。稍有见识之人便知道,如今的大晋,东有李徽,西有刘裕,这两人之间,恐难和谐。

但哪怕是暂时的安宁,也是难得的。安民诏书确实安了许多百姓的心,让那些大晋的遗老遗少们终于能够安稳的安眠了。

……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