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七二章 狂热(二合一)(1 / 2)
平息了慕容钟的叛乱之后,滑台政权迎来了他最好的时光。车骑将军慕容镇因为平叛有大功,声望达到了顶点。
慕容超下旨,加慕容镇尚书令,都督中外军事,开府仪同三司,大将军、大司马之职。一时间权倾朝野,风光无比。
而滑台政权在解决了慕容钟之后,也迎来了人心上的凝聚和上上下下的信心。所有人都认为,在这种极端困难的局面之下,慕容超和慕容镇能够化解危机,这未尝不是天意。这或许便是大燕社稷不灭,国祚不倒的原因。得天之佑,遇难呈祥。
之前对于慕容超的身份的质疑,对于慕容镇能力的质疑也都烟消云散。慕容镇借助这股风潮,大力收拢官员大族,将朝廷上下变成了一言堂。在团结凝聚的外表之下,其实便是慕容镇的势力全覆盖,形成铁板一块的内核。在某种程度上,所谓的团结,其实就是一言堂的另一种说法罢了。
一时间,大燕滑台政权上下有一种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氛围。朝堂之上,有一种群贤毕至众正盈朝的热闹。给人一种,大燕强大无比,有能力应付一切危机的强大信心。
而正是这种盲目的自信的氛围,这种自以为强大的表象,最终蒙蔽了他们的双眼,让他们看不清自已的实力,不自量力的走向了灭亡。事后有人回忆这个阶段,都认为那是慕容超政权最后的回光返照之象。那是一段奇妙和谐的时光,迷幻而短暂。
十月下,徐州李徽的使者到来,以姗姗来迟的吊唁慕容德之名为契机,同时呈交了李徽的亲笔信。信上提出得条件当场便让慕容镇等人大怒不已。
“岂有此理,欺人太甚。徐州李徽胆敢如此辱我大燕,真是欺我大燕无力乎?要我们向他投降?让陛下成为燕王,军队全部解散,只保留千人卫队,这是灭我燕国之举。我大燕岂能接受这样的条件?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群臣个个义愤填膺,当着使者的面大声辱骂李徽,极尽羞辱之能事。
慕容超保持了难得的冷静,他在一片喊打喊杀之声之中开口问道:“可是,我们若不答应他们的条件,他们的兵马攻来怎么办?我们拿什么去抵挡?徐州东府军可不好惹啊。”
慕容镇怒了。厉声道:“陛下说的什么话?怎可为敌人张目?长他人威风?东府军又如何?我大燕兵马难道便是脓包?我大燕近来兵强马壮,月余之内,常备兵马已达五万。只需发动百姓,顷刻可得十数万大军。我大燕现在人心士气正盛,上上下下都凝聚齐心,各司其职,运转如意。军备物资上,我们也不缺。秋收丰收,粮草充裕,怕他们何来?”
一群文武臣子纷纷附和。
段宏道:“大将军所言甚是,陛下不必担心,兵来将挡,水来土囤便是。”
封融道:“晋朝内部,刘裕同李徽不和,双方势成水火。刘裕新进攻灭桓玄,声望如日中天。徐州李徽猥琐龟缩,从不敢大力用兵,其无大志,只在徐州独霸。这种情形之下,他此番行为恐只是一种讹诈罢了。若能得手,则在大晋可以扬眉吐气,以攻灭我大燕自居。陛下万万不可上他的当。只要我们言辞拒绝,态度坚决,他们绝对不敢动手。”
封融这番话更是得到了大多数人的首肯。
乐浪王慕容惠道:“徐州李徽这些年来的表现不像个霸主之姿。虽有实力,但却不敢大力扩张,便是个手握利器不敢杀人的懦弱之辈。封融所言极是,他不过是为了缓解在晋朝内部的压力,故而想在我大燕身上碰碰运气罢了。色厉内荏之徒,何足为惧?”
众人七嘴八舌,纷纷表示不足为惧,得出了李徽只是讹诈的结论。虽然有些持重老成之人心中并不这么认为,但只要一说话,顿时便被众人攻击,怼的哑口无言,甚至扣上帽子,故而也赶紧转变口风,不敢说真心话了。
大燕朝廷上下从慕容镇而下,个个都在亢奋和狂热的状态之下。根本没有理性讨论的空间。
慕容超做了一些努力,他在秦国多年,过着寄人篱下小心翼翼的生活。所以他的性格其实是谨小慎微万事考虑周全,永远做着最坏的打算的。
他承认,这些人说的有道理。但是他听说过当年慕容垂伐徐州的事情。他曾问过他的父亲关于这件事的看法。他的父亲告诉他,以慕容垂的能力,当年三路大军讨伐徐州都没能得手,那么这世上能打败东府军的只有他们自已了。除非徐州内乱,东府军内讧,否则根本不可能失败。
他的父亲北海王慕容纳曾做了预言,说慕容垂伐徐州失利之后,必会同徐州保持友好睦邻关系,禁止大燕同徐州再有任何的冲突。因为只有慕容垂才知道和徐州保持良好关系的重要性。事实证明正是如此,慕容垂何等样人,在失利之后没有加码,而是和徐州签订和议,再没有发生冲突。
但现在,满朝文武都认为李徽不会真正出兵,都认为这是恐吓。这让慕容超感到忧虑。一个连成武皇帝都无法战胜的势力,一直保持着低调和平的方式和燕国共处,突然间提出了这样的条件来,那难道只是恐吓?难道不是他们已经准备好了,要真正动手了么?
“大将军,诸位贤达。李徽的无理要求,朕自不会答应,那是要断我大燕社稷,让我等沦为他的臣虏。朕岂会答应他的无理要求。总体而言,朕认为你们的话是有道理的。但是,朕觉得,我们还是要做好准备,以防万一。万一李徽不是恐吓,万一他真的挥军而来呢?大将军言道,我们有兵马有粮草,不惧东府军。朕听了这话,自然很高兴。但即便如此,在战术上难道不需要做些安排么?比如立刻征募兵马,坚壁清野,比如在主要地段派兵设伏,加固主要城池以便固守。这些都是以防万一之举。朕认为,我们不能将希望寄托于东府军来或不来。他们不来,自然更好。若一旦他们来了,则可有所准备,有所计划。以免事到临头,仓促行事。”慕容超说道。
慕容镇沉声道:“这些事,陛下便不必操心了,自有臣等应对。陛下只需表明态度,下诏振奋人心,鼓舞士气便可。其他的事,臣会安排。莫忘了,领军打仗是臣的职责。怕只怕陛下胆怯,则军民士气会受到影响。”
慕容超皱眉道:“大将军,朕不是胆怯,朕这是未雨绸缪。你这么一说,朕的一些话都很难说出口了。朕原本是想说,或许可以派使去见李徽,和他谈和,以化解此事。而且,朕还希望去向姚兴求援,请他派兵前来救援。这些事都是为了确保万无一失。”
慕容镇大笑道:“陛下,你要派使者去跟李徽求和?岂非与虎谋皮?那会让他觉得我大燕软弱可期,会变本加厉。就算派使者,也要表明态度,表示我大燕不惧他的恐吓,他若敢出兵攻我,必让他承受代价。至于求援,姚兴自身难保,还怎会出兵救我们?况姚秦也不是善类,要他出兵,必会提出诸多条件。所以,臣觉得,陛下还是不要有这样的想法。臣保证,以我大燕实力,就算李徽真的派兵来攻,臣等也能将他击败。”
话说到这里,慕容超没什么好说的了。如今慕容镇掌权,上下都对他颇为敬重,自已也对他倚重。他既已经做好准备,自已也不好多言。毕竟,自已其实也没有什么真正有效的办法。能想到的无非是去谈判求和而已,而这显然不是慕容镇等人想要的。
慕容镇命人滞留了徐州来使。他倒不是要扣留来使激怒李徽,他还没有蠢到这个地步。但极度的自信让他做出了对来使进行震慑的决定。于是命人带着来使参观大燕兵马的训练,参观大军演练,游览滑台坚固的城防,查看粮草满满的库房和物资。以此来让来使明白,大燕兵精粮足,不惧威胁。
当然,为防万一,提前征募青壮入伍是必须的。慕容镇下达了征兵令,在各郡征募兵马入伍。为了进一步的激发百姓的情绪,调动百姓同仇敌忾之心,便于迅速招募兵马,慕容镇贴出了告示,将徐州李徽的无礼威胁公之于众。派人在街头宣讲煽动,激起百姓的愤怒情绪,以获得绝对的支持。
不得不说,这些手段都起到了不错的效果。在十一月来临之前,各郡地方募兵之处人满为患,不少青壮应征入伍。
以滑台政权所控制的区域,人口不过数十万而已,但除了数万正规军之外,慕容镇在很短的时间里便又征募了三万多青壮。这几乎是所辖区域青壮百姓的绝大部分了。
大量的兵马在手,这更让滑台政权上下人等充满信心。整个朝廷上下,人人都像是打了鸡血一般,天天用互相的鼓吹和打气来激励自已。整个的气氛显得极为诡异。他们中的许多人其实并非不知道这是一场做戏,但基于判断徐州李徽只是色厉内荏的吓唬人的情形下,在这场游戏中越是表现的积极,则越是会获得相应的利益。
但这种狂热很快便将面临现实。十一月十二,东府军东路军在豫州都督府都督,淮南太守,东府军副统军,大晋卫将军李荣的率领下,从淮南出兵,经由彭城北上,抵达燕国高平郡南部边境方与县。
驻守高平郡高平太守高平公慕容昱得知消息,急忙率高平守军六千人南下抵达方与县边境之地。当他抵达方与县时,看到了令他丧胆的情形。
方与县南三十里外,东府军的东路军铺天盖地,营寨连绵数量。兵马来去,旌旗遮天,烟尘蔽日。根据营寨的规模估计,兵马足有三四万人之多。这岂是他区区六千兵马所能抵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