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代晋 > 第一五三六章 抗衡(二合一)

第一五三六章 抗衡(二合一)(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五月初六,此时已是南方盛夏季节,天气已经颇为炎热。

建康城中,东府军北伐成功的消息也在此刻成为了热点,更增夏日的炎热。

在中山之战大捷的消息送达京城之后,大晋朝廷上下欣喜若狂,百姓也是奔走相告。大晋上下陷入了狂喜和狂欢之中。

在李徽北伐开始之前,或许还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出现,或许还有人认为李徽是沽名钓誉之举,以北伐为契机来提升自已的声望,实则不会真正的有成效。因为过往的经历告诉所有人,大晋北伐尚未有成功者,包括当年实力强劲的桓大司马。桓大司马的北伐曾被认为是最可能成功的,但结果却是乏善可陈。

如今,唐王李徽的北伐却取得了令他们意外的结果。灭燕国残余势力,且将强大的魏国兵马赶出了关东之地,收复了关东大片土地。东府军表现出来的勇猛强悍和侵略性,正是大晋多年以来一直缺乏的东西。这也正是大晋百姓们希望看到的结果。

正因如此,此次北伐成功的消息大大的刺激了朝野上下和百姓们的神经,令他们打了鸡血一般的感到高兴。朝堂之上,连日来司马德宗君臣朝议此事,人人兴奋。街头巷陌之中,百姓们更是议论如沸。此事带来的轰动已经超过了所有的事情,唐王李徽之名也成为了所有人口中频繁提及之名。

如果背后被人议论会打喷嚏的话,那么远在中山的李徽恐怕一天十二个时辰连续不断的打喷嚏,根本停不下来。

收复关东之地这样巨大的利好消息固然令全国上下振奋欢喜。但这世上任何的事情都有两面性,特别是在大晋这样复杂微妙的政治环境之中。

司马德宗这几天的心态便极为微妙,他从最初的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到后来冷静下来的患得患失,以及最后的心情忧虑,这一切的心理历程只用了不到五天的时间。

司马德宗一开始是支持李徽北伐的,他希望李徽的成功能够平衡刘裕的实力。刘裕的势力增长的太快,朝廷之中的官员已经大多是他的人。此人固然对自已有大功,但是他之后的一切行动已经让司马德宗感到紧张。他看到了司马道子的影子,感受到了司马道子当初对自已的威胁。所以他必须采取平衡之术,借李徽的力量来平衡刘裕迅速膨胀的势力,以确保自已不会重蹈覆辙。

但平衡之术是一种微妙的手段,需要高明的操控。司马德宗显然不具备这种能力。他只知道让李徽的实力和声望增加,这样会让刘裕有所忌惮,受到牵制而不敢行篡逆之举。这自然是司马德宗希望达到的效果。事实上,也达到了这样的效果。

然而,当李徽北伐成功,司马德宗从开疆拓土收复故土的兴奋之中清醒过来之后,他突然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李徽的成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声望和实力,这让李徽成为了一个让自已忧心的点。

这些天,京城之中上上下下人等都在谈论李徽的功绩,甚至是那些之前并不站在李徽一边的大族和官员,态度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更不要说百姓们了。到处颂扬李徽的功绩不说,百姓们对李徽顶礼膜拜,甚至开始为李徽立生祠,敬若神明。

一个简单的例子就知道目前的状况有多夸张了。李徽在长干里的老宅其实已经荒废了。整个宅子长满了杂树长草,平素人迹罕至。但数日之内,前往膜拜之人踏破了宅子。长干里的百姓雕刻了李徽的巨大木刻像供奉在宅子里,还有名士作文立碑歌颂李徽的功绩,将此处作为李徽的生祠。求功名富贵的,求发达成功的,求福泽寿命的,求病愈求顺利的人络绎不绝。甚至还有求子的。

那宅子里的草木花树,甚至是地上的泥土都被人挖了带回家供奉起来,说是沾沾福泽才能。唐王李徽的励志故事被翻了出来,如何从寒门入仕,如何一路打拼,如何封王北伐等等,这些传奇般的故事让李徽成为了神明一样的存在。

更别说,街头巷尾对李徽的赞颂和褒扬,人人口中不离对他的敬佩。李徽之名,早已家喻户晓,为天下人所津津乐道。

这样的声望的暴涨,让人咂舌。这都是北伐成功带来的结果。

人人知李徽,人人论李徽之功而不知自已这个皇帝的贡献,这让司马德宗的心态感到了失衡。朝野万千百姓皆如此,这种巨大的声望显然是一种不好的兆头。

这还在其次,关键是李徽实力的剧烈膨胀。收复关东失地自然是好事,对大晋而言那是梦寐以求的事情。但是关东之地实际上并没有归于朝廷,而是到了李徽的手中。

之前李徽将关东诸州郡的官职进行了任命,司马德宗也给于了认可。但那时李徽并未全面占领这些地盘,在司马德宗看来,李徽也未必能够成功击败魏军。所以这些官职的任命便算是一些空口的许诺。没有收复之地的任命,大多为安抚将官而为之。

但现在,李徽做到了。收复的幽并冀兖诸州以及青州数郡全部被李徽任命了他的官员和将领。李徽占据这些州郡之后,其地盘一下子扩充了一倍有余。如今已经占据了青徐幽并冀兖诸州之地,加上豫州和扬州的江北一部分。其地盘之大,甚至已经和达到了江南的一大半。其所辖治下的人口在得到关东之后已经近两千万人口。这是何等的庞大的势力?就算是当初的桓温也没有拥有这么大的地盘吧。

只不过唯一值得欣慰的是,李徽不像当初桓氏那般占据江南的地盘,掌控京城的局势。他占据的都是边缘和新收复的土地,对朝廷的威胁并不直接。而且李徽这个人,也似乎没有明显的篡逆的行为。

但即便如此,突然之间,司马德宗意识到了李徽的实力地盘扩充之快,声望猛然增加之后,已经成为了一个庞然大物,已经令自已感到了威胁和焦虑。

所谓平衡之术,便是让各方势力保持均衡之态,互相钳制互相制衡,形成一种平衡。之前希望李徽能够平衡刘裕,现在李徽成了怪物,似乎也成了提防的对象了。

司马德宗陷入了焦虑之中。但他一时还没有好的办法,毕竟这种事超过了他的能力范畴,他只能藏在心里,也不敢表示出来。

除了司马德宗之外,还有一个人的更加的焦虑,那便是远在江陵的刘裕。

刘裕其实早就在密切的关注李徽北伐的消息。在邺城和信都之战后,刘裕还并不担心局势的发展。因为根据这两场战斗的结果和发展来看,刘裕认为李徽的北伐极可能适可而止,不再会继续行动。

李徽的北伐无非是要沽名钓誉,以增加他的声望和自已抗衡罢了。但邺城和信都之战虽然取胜,东府军死伤兵马也达数万之巨,损耗极大。以李徽手中的兵力,这种损耗伤筋动骨,对他的实力有极大的降低。

魏军集结兵马于中山,要和李徽决一死战,李徽若继续进攻,必遭迎头痛击,死伤损耗更大。以李徽的精明,他当不至于继续北伐。对他来说,代价太大。

基于这样的判断,刘裕认为,李徽北伐之事带来的结果固然让他在声望地盘上有所斩获。但,带给李徽的麻烦更大,后患无穷。李徽可能会在获得唐王的王爵封赏以及骗取了声望之后退兵,将之前占领的地盘再吐回去。否则他将面临拓跋珪大军的不断的进攻,将会不断的被骚扰。

就像当初桓温的北伐一样,虽一度取得成功,但最终还是会退却。北伐的目的不是北伐,而是其他。李徽也会如此考量。

然而,李徽的行动让刘裕大跌眼镜。李徽不但没有退却,反而调集兵马迫近中山,摆出了一副要和魏军死战的模样。这让刘裕颇为意外。

研判之后,刘裕得出了结论。李徽试图通过击败拓跋珪收复全部关东之地而彻底获得对自已的优势,并占据关东平原之地,扩大自已的实力。他要在声望和实力两方面碾压自已。

对于这种做法,刘裕嗤之以鼻。刘裕甚至乐见他如此作为。李徽不作死,自已怎有战胜他的机会。别人不知道李徽的实力,刘裕是知道的,毕竟他是从徐州出来的人。他知道徐州拥有的实力,更知道李徽的才智和谋略之强。当然,他也知道李徽致命的弱点。

很多次刘裕在和心腹之人谈及李徽之时,都对李徽的才智表达了钦佩。但对于李徽的弱点,也给予了无情的嘲笑。此人最大的弱点便是抱有对人性的希望,抱有不切实际的解救他人苦难的梦想。他以为,他待徐州百姓好,百姓便会对他好。殊不知,百姓只是趋利而已,他们现实的很。一旦危险来临,这些人会毫不犹豫的作鸟兽散,根本不会顾念李徽对他们的好。

这是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刘裕早就看清楚了这一点,他更相信实力,更相信对待百姓需要用鞭子和钢刀。鞭子驱使他们,钢刀砍杀他们,用一切手段去做对自已有利的事情。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