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4章 这次真死了。(1 / 2)
第754章这次真死了。
公平是人类社会的最大公约数,也是人类最道德正确的理念。
可惜,公平实在是太难了。宇宙都不对称,地球和人类更是宇宙中差异化的产物。
人类一直在追求公平,至少是这么做的。
(MD,这书没法写了,啥都要禁。我不怀疑有人针对这破书,单纯是现在书站的禁点太多了。)
这个世界被加速了,贾琏能看的出来,更大更好的内燃机出现了,很多过去的不毛之地,荒蛮之地,突然就变得重要了。
爪哇率先成为了靓仔,仁安羌也发现了油田,这些昔日不起眼的地方,现在都成了香饽。
安西也发现了大油田,瞬间重要性就上来了,迟迟没有修通的铁路,朝廷决定斥巨资修通沙漠边缘的铁路,将玉门关与迪化连接起来,再连到安西。民营企业在汽车这个领域脱颖而出,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并且沿著水运一路延伸到武昌。
之所以是这么一个区域率先起来,完全是因为长江的黄金水道在发挥作用。
民营企业更为灵活,任何一个机会都会牢牢的抓住。汽车就是一个典范,诞生之后朝廷并不重视,没有纳入官营范畴,民营企业则立刻介入。
短短五年的时间,集中在长三角的汽车产业,年产小汽车一百五十万辆,卡车二百万辆的规模。
发展实在太过迅猛了,带来的就业机会吸纳了周边省份大量的人口。
欧洲终于打起来了,历史惊人的相似在,还是两个阵营,还是欧洲国家之间的战争。
欧战的时间提前了,中央帝国紧密关注,反复强调中立。
交战双方都无法做到速胜,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境地。
毛子则选了量大管饱的价格低的东方产品,大量的从中央帝国采购便宜的军火,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英国人则还是大量的借钱给沙俄,生怕它扛不住。
态度还是那样,有生意就做,没生意就看热闹,保持中立。
战争的残酷程度令人震撼,派往欧洲的军事观察员,源源不断的将信息传回之后,经过汇总分析,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果。
这玩意我们二十年前就在研究了,没啥可稀奇的。而且欧洲打堑壕战是有地理原因的,欧洲一片大平原,不打堑壕战打什么!
有趣的是,开战之初,双方都抱著优势在我的思想,认为可以速战速决。
结果达成了旷日持久的战争。
奥斯曼这次一开始没有参战,就是纯看热闹,并且绝对中立,禁止双方利用本国的水道运输物资。
英国方面提出抗议,因为大量的物资需要走水路运往沙俄。
要知道,毛子那边的水运,都是季度性的,每年都要封冻大半年。因此约翰牛要求土方放行,遭到拒绝后,在地中海伏击了土舰队。
欧洲出现了惊人的一幕,德S党夺取了政权,并且与俄社党互为呼应,俄军战俘居然加入了德军,帮助守卫国土。
可能真是因为少了东亚这块殖民地,欧洲各国的经济情况都不理想,大战导致各国内部矛盾急速上升。
英法对于俄德的变化大惊失色,要求军队继续进攻,但是军队厌战情绪极高,尤其是法军士兵,发生了大面积哗变。
法军哗变的原因很奇葩,一个士兵接到了父母的来信,说他媳妇偷人了,而且将家里的钱全部卷走了,孩子也丢下了。士兵的母亲急病了,没钱医治。这位士兵向军官请假,想要回去看看。军官表示他的遭遇值得同情,但是没法帮他。
急眼的士兵向军官举枪,逼著军官在请假条上签字。
宪兵赶到,要将士兵带走。士兵的战友们纷纷出面说好话,宪兵却不肯宽容,军官也要求严惩。
厌战情绪达到极致的士兵们忍无可忍,对著宪兵开了枪,并且端掉了宪兵的驻地。
这个事情的发生立刻演变成大面积的哗变,几乎一大半前线的法国士兵拒绝发起进攻。
对面的德军也在新政府的要求下,有序的退回境内,并且构筑了国土防卫线。
英国人著急了,让英印军充当主力发起攻击,结果被德军打了一个反击,二十万英印军被击溃并包围,三天就全都当了俘虏。
等法国人解决哗变的事件后,再次发起进攻时,已经错过了最佳的进攻时间了。
俄社方面,建议德社释放俄军战俘,以自愿者的身份加入德军作战。在俄社的动员下,大量战俘接受了改编。
当然俄S也在面临旧势力的反扑,部署在乌拉尔一线的旧军队三十万旧军队,向俄S新政权发起了进攻。
欧洲大乱的时候,中央帝国保持了克制的态度,凡事都以谈判来解决。
首先是与英国达成了新的贸易协定,在战争中大发其财,英国人也想用这种办法绑住中央帝国,可以说英国的目的是达到了。
中央帝国遵守了协定,一艘战舰都没有进入敏感区,最多到仰光。
英法重新发起进攻时,已经是战争的第四个年头了。
但是很遗憾,德军守住了防线,英法伤亡惨重,难以为继。
这个时候,中央帝国站出来,提出双方停战。
英法拒绝了停战的建议,因为德S绝对不能掌权,必须要灭掉。
在这种情况下,俄S与德S正式结盟,共同应对来自西方的进攻。
当然,德S与俄S同时响应了中央帝国的建议,同意停战。
与此同时,奥匈宣布投降,皇帝退位,国家分裂。
义大利的表现嘛,还是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