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我在抗日卖军火 > 第760章 经济战(一)

第760章 经济战(一)(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登户研究所位于神奈川县川崎市,表面上是研究“秘密武器”的军事机构,实则成为伪钞制造的核心基地。研究所内聚集了日本顶尖的印刷专家、化学工程师和间谍,他们在山本宪藏大佐的带领下,开始了对法币的“逆向工程”。

初期,日本人选中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5元面额法币作为实验对象。他们耗费数月时间,拆解真钞、分析纸张纤维、研究油墨成分,甚至动用当时最先进的照相制版技术复制图案。

但第一批伪钞流入中国后,因使用已废止的钞票模板,很快被识破。这次失败并未动摇日本的野心,反而促使他们加快了对法币的研究。

转机出现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攻占香港,一举缴获了英国印钞公司为国民政府印制法币的全套设备、模板和纸张。

这些珍贵的“战利品”被火速运往登户研究所,日本的伪钞制造由此进入“工业化”阶段。研究所不仅能完美复刻法币的水印、防伪线,甚至连纸张的手感和油墨的光泽都几乎与真币无异。

更令人震惊的是,1942年,日本南洋占领军截获了20亿元中国银行小额法币半成品,并从德国购回美国造币公司为中国交通银行印刷的10余亿元法币半成品。至此,日本掌握了法币制造的全部秘密,伪钞年产量飙升至数亿元。

伪钞的流通网络如同一张巨大的毒网,笼罩着中国的沦陷区与大后方。在上海、南京等沦陷区,日本特务机关通过伪政权强制推行伪钞,要求民众用真币兑换一文不值的假钞,或直接用伪钞支付军事物资采购。

而在国统区,日本间谍则利用走私渠道,将伪钞混入正常货币流通,套购粮食、药品、金属等战略物资。这些物资随后被运往日本或日军前线,进一步支持侵略战争。据统计,从1939年到1945年,日本共制造伪法币超过40亿元,相当于同期中国法币发行量的三分之一。

伪钞的泛滥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毁灭性打击。随着大量伪钞涌入市场,法币信用急剧崩溃,物价如同脱缰野马疯狂上涨。

以重庆为例,1945年的物价指数较1937年上涨了2000倍,普通百姓的积蓄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商店拒绝接受纸币,民间交易被迫退回以物易物的原始状态。

为了应对伪钞危机,国民政府不得不频繁更换法币版面,耗费巨额资金用于防伪技术升级,这进一步加剧了财政赤字,使本就艰难的抗战经济雪上加霜。

日本的伪钞战不仅针对国民政府,还将黑手伸向敌后抗日根据地。在华北、华东等地,日军伪造根据地发行的“冀南币”“北海币”,试图扰乱根据地的金融秩序。

但根据地军民通过加强防伪技术、建立严格的货币管理制度,成功抵御了伪钞的冲击,保住了经济命脉。

1945年,随着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场持续八年的伪钞战终于画上句号。然而,其造成的伤痛却难以磨灭。日本通过伪钞掠夺的物资,间接支持了其侵略行径;而中国百姓则在经济崩溃中陷入水深火热。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