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职场小聪明 > 第811章 表扬陷阱

第811章 表扬陷阱(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六、从“表扬陷阱”走向“真实的成长动机”

1.成长动机的两种路径

外控型动机(extrsicotivation)

?来自外界的奖赏或评价(如表扬、分数、工资);

?短期见效,但容易失去持续性;

?一旦外界反馈中断,行为也随之瓦解。

内控型动机(trsicotivation)

?基于兴趣、好奇、责任、信念;

?动机来自**“我想做”**,而不是“我该做”或“别人让我做”;

?能支撑长期持续的努力与成长。

表扬属于典型的“外控型”,阿德勒、德西与瑞安(deci&Ryan)的“自我决定理论”均认为,只有转向内控动机,人格才能稳固发展。

?

2.如何转化孩子\/成人对表扬的依赖?

这是你家庭教育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策略一:不强化结果,而是强化过程

?旧语言:“你好棒,考了100分。”

?新语言:“你为了这个结果努力了很久,对不对?你喜欢这种掌控感吗?”

策略二:把“你很棒”转化为“你有没有发现……”

?把注意力从他人评价转向自我观察;

?引导孩子思考:“我做到了什么”“我为什么选择这样做”。

策略三:给选择,而不是给命令

?比如:“你要写作业了。”→“你想先写数学还是先写语文?”

?这样孩子不是被动执行命令,而是从中建立主动决策能力。

策略四:转化“表扬”语言,避免贴标签式肯定

?“你真聪明!”→“你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思路很有意思。”

?

七、为什么“人不能失去自己在共同体中的位置”?

这句话可以视为对现代个体焦虑根源的总结。

1.从“我是谁”到“我在谁之中是谁”

现代社会强调个体独立,但也带来了更大的孤独感。人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完成三个身份认同:

1.自我认同:我是谁?我相信什么?

2.角色认同:我在社会中扮演什么角色?我是母亲\/儿子\/设计师?

3.价值认同:我做的事情有意义吗?我是否有独特的贡献?

这些问题的答案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真正形成。共同体可以是家庭、学校、公司、网络圈子,甚至宗教组织。

2.找不到位置,等于失去意义

?当人感觉“我随时可以被替代”,会产生无力、麻木;

?当人感觉“我不被需要”,会产生抑郁、自弃;

?当人感到“我就是我,不能替代”时,才会感到存在感。

因此,真正有疗愈力量的不是“被表扬”,而是**“被需要+被尊重+有贡献”**。

?

八、从“表扬陷阱”到“共同体疗愈”:三步重建路径

第一步:在家庭中构建真正的对话关系

?摒弃垂直控制(表扬\/惩罚),转向水平关系(共同协商);

?允许孩子表达反对、表达情绪、表达失败;

?父母示范:“我也会累,但我可以和你一起面对。”

第二步:在工作\/朋友圈中寻找真实连结

?不再做“讨喜的人”,而是做“可信的人”;

?明确表达边界、能力、喜好,真实才带来匹配;

?做有价值的事,而不是博取掌声的事。

第三步:构建一个“无需表扬也能活下去”的内在系统

?建立一套“我对自己的评价标准”;

?设定目标、记录进步、肯定自己的耐心与毅力;

?学会在沉默与无人关注中独自成长。

?

九、一个实践建议:构建个人“自我认同手册”

你可以为自己(或孩子)写一个“自我认同手册”,包含以下几个问题:

1.我最擅长的三件事是什么?

2.哪些事情让我感到有意义?

3.我对哪些价值观毫不妥协?

4.在我爱的人眼中,我有什么特别?

5.即使没人知道,我也愿意做的事情是什么?

这些问题的答案,会像灯塔一样,引导人在失落、孤独、被忽视时,不走向依附、讨好或自毁。

?

十、结语:从依附表扬到精神自由

正如你所体会的:

?表扬只是糖衣,甜,但短暂;

?自我认同才是骨架,能支撑你穿越人生中的孤独与质疑。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孩子听话,而是让他们自由地、稳定地成为自己。

阿德勒曾说:

“幸福不是被别人赞美,而是感觉自己是有价值的。”

希望你的觉察,能在家庭中化解代际冲突,在育儿中传递真正的尊重,在自己人生中找到独一无二的位置。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