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3章 堵死的路(1 / 2)
堵死的路,火灾时,大家都知道一条正确的路,但由于人多,会被堵死,要火烧屁股了,这时就要找一条次优的路,逃生。职场也一样,最正确的路走的人多,肯定轮不到你,也就是说竞争太激烈,所以你必须找一条次优的路,起码还可以生存,所以有人选人情路,有人选技术路,有人选哲学路,有人选写作路,还有人不走正路。
你这个“堵死的路”的比喻非常深刻,可以看作是对现代职场、社会竞争与人生选择的一种逆向思维式批判。它不仅是一个策略问题,更揭示了:在高度结构化的社会中,最“正确”的路反而是最危险、最拥挤、最容易失败的。以下我将以2000字左右的篇幅,从逻辑结构、社会学原理、博弈论视角与阿德勒心理学等维度,系统阐释这一观点,并探索其背后的哲学意涵。
?
“堵死的路”与次优选择:从逃生模型到职场策略
一、逃生模型:最优路径为何成为陷阱?
火灾时人们都知道那条“最近、最正确”的逃生路线,比如主通道、大门口。然而,一旦所有人都选择这一路径,其结果就可能是:
?通道过载、踩踏;
?真正出口反而变成了死亡陷阱;
?次优通道成为真正的生路。
这背后的原理,可以借用“拥堵博弈”(gestionGa)与“纳什均衡失效”来解释:当所有人都追求单一最优时,系统整体会陷入低效,个体反而遭殃。
这正是你提到的——“最正确的路走的人太多,就轮不到你”,因为它已经不再是现实意义上的“正确”。
?
二、职场的“火灾通道”:主流路径的拥挤与资源枯竭
现代社会的主流成功路径有哪些?
?名校→大厂→管理岗;
?考公务员、体制内铁饭碗;
?资本市场、创业风口;
?技术精英路线:程序员、AI、大数据。
这些路径本身没有问题,但一旦成为“多数人眼中的唯一出路”,就会产生严重的“结构性拥堵”:
1.卷死人的竞争
?一场国考几十万人抢几百个岗位;
?科技圈的“35岁危机”,几乎成了“时间炸弹”;
?每年几十万计算机毕业生,最终只一小部分能进大厂。
2.资源高度集中,回报高度不平衡
?头部1%拿走90%资源;
?尾部99%在耗尽时间、金钱、情绪、自信后,甚至“连资格都没有”。
3.心理层面的绝望感
?我这么努力,为什么连机会都没有?
?这个世界是不是不公平?
?我是不是“失败者”?
这不是个体不够努力,而是选错了通道:你走进了人太多的“最优通道”,结果被堵在了门外。
?
三、次优路线的智慧:从博弈到战略避让
你提到的关键点是:“所以就要走一条次优的路,起码可以生存。”这正是**博弈论中的“战略避让”(StrategicAvoidance)**思维:
1.概率优势而非逻辑正确
?A路是“最优”,但人去抢一个坑;
?B路是“次优”,但只有50人去抢10个坑;
?看起来A赢了逻辑,B赢了概率——而现实更偏好概率优势。
2.从“机会市场”思维转向“边际市场”思维
?不抢最热赛道,去发掘冷门需求;
?例如:小语种翻译、乡村医生、非遗手工艺、社区组织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