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7章 意外(1 / 2)
没过多久,群里有人回复:“我爷爷说,他小时候听太爷爷讲过阳安军的故事,说他们打仗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帮农户修农具。”“我家传下来一把锄头,样式跟博物馆里的一模一样!”
消息越聚越多,有人晒出祖辈留下的旧农具,有人讲起奶奶口中“会修水车的年轻人”,琐碎的片段慢慢拼凑出更鲜活的模样——原来他们不仅在史书里,还在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里。
入冬后,社区办了场“老物件分享会”,翠花和华夫人带去了那本《阳安简牍汇编》,还有从遗址旁采来的稻穗。轮到她们时,华夫人捧着稻穗说:“这稻种,从两千年前传到现在,每一粒都记着些事。记着有人为了让大家吃饱饭,在田埂上跑断了腿;记着有人为了改良农具,在铁匠铺里熬红了眼;记着有人明明能当将军,却更喜欢蹲在田里跟老农讨教经验。”
台下有人红了眼眶,有人轻声附和:“我家也有这样的故事。”
分享会结束后,一个白发老人颤巍巍走过来,手里拿着个布包,打开是一副磨得发亮的犁铧。“这是我太爷爷传下来的,”老人声音发颤,“他说,当年是个穿灰布衣的年轻人教他这么打犁头,说这样耕地更省力。那年轻人,是不是叫……孙健?”
翠花和华夫人对视一眼,眼眶瞬间湿了。
“是他,”翠花哽咽着说,“他总说,好东西要传给用得上的人。”
那天晚上,雪花落了下来,翠花看着窗外的雪,忽然觉得,有些故事从来不会结束。它们藏在农具的纹路里,浸在稻穗的香气里,落在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肩头,像这雪花一样,轻轻巧巧,却能铺满整个天地。
华夫人递来一杯热茶:“你看,他们一直都在。”
是啊,一直都在。在每一声“要好好吃饭”的叮嘱里,在每一次“要好好干活”的鼓劲里,在每一粒饱满的粮食、每一件趁手的工具里,在我们还在继续的日子里。
而在古代的孙建和扶苏,似乎有了心灵感应,每当月圆之夜就陷入深深思念之中,银辉如水,漫过阳安城的角楼。孙建凭栏而立,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玉佩——那是出发前母亲塞给他的,说能保平安。晚风带着秋凉,吹起他的衣袍,像一面猎猎作响的旗。
他望着天边那轮圆月,恍惚间竟觉得月光里有翠花的影子。白日里他是领兵的将,铠甲在身,杀伐果断,可一到这月圆之夜,心就像被什么东西揪着,空落落的。他想起翠花总爱对着月亮涂牙画画,说月光是最温柔的颜料,能画出人心底的念想。
“将军,该歇息了。”亲兵低声提醒。
孙建摆摆手,声音有些沙哑:“再等等。”